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朱献珑、谢宝霞:加强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4-18
访问量:
711

印度洋岛国与中国同为全球南方国家,悠久的历史情谊、共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愿景为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印度洋地区尤其是各岛国的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地区的华侨华人以广东籍居多,充分发挥区位特色与侨务资源优势,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建设新型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智库,成为广东高校智库的重要历史使命。


凝聚起海外华侨华人守望相助的力量

作为中国通往非洲的必经地,印度洋岛国是中国客家、广府、潮汕“番客”的传统移居目的地。从印度洋地区的华人华侨移民史来看,最早是在中国朝代更迭的战乱时期,很多难民或败退的官兵会“下南洋”,深入印度洋各岛屿,远至非洲大陆。17世纪以来,华南地区外出谋生的商贩、契约劳工和被贩卖的苦力,在印度洋各岛艰难谋生,逐渐融入当地社会。目前,印度洋岛国的华侨华人广泛分布于毛里求斯、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法属留尼汪、马达加斯加、塞舌尔、科摩罗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在毛里求斯、法属留尼汪、马达加斯加的华侨华人人数最多。从祖籍地看,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中梅州、顺德籍人数最多。

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代表团访问毛里求斯仁和会馆


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情系桑梓、心系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从辛亥革命的“合力筹款以济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侨汇,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侨商投资潮,再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参与,印度洋岛国不同代际的华侨华人始终发挥着宣传、先导、示范、联动和引领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印度洋各岛国的华人社团、商会和华侨华人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筹集抗疫物资,慷慨解囊,驰援祖国。岛国各华文媒体密集发声,向住在国的民众分享中国抗击疫情的举措和成效,同时对部分媒体和政客的不理性言论和污名化中国的行径进行有力反击,凝聚起海外华侨华人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在公共外交中具有独特作用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建设华侨华人新型智库提供了根本遵循。印度洋岛国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在建设过程中应立足“大侨务”思想,坚持问题导向,主动适应世情、国情、侨情的新变化,超越传统的在地投资风险分析或人文交流策略探究等层面,从印度洋整体格局、岛国社群生态、跨国多重文化传统等视角进行综合思考,从战略高度把握印度洋岛国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途径、影响和示范作用。

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代表团访问留尼汪关帝协会


广东丰富的侨乡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和全国最大侨乡,广东汇聚了丰富的侨力资源,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粤籍华侨华人在印度洋岛国的近现代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印度洋之路”项目,将广东梅州作为客家人移居印度洋群岛的原乡,客家文化已成为群岛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岛国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独特作用,成为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

老一辈的印度洋岛国华人华侨以家庭宗族为核心,联结着祖籍国和住在国,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在地化”的天然联系人。岛国新生代华裔积累了丰富的在地人脉资源以及雄厚的经济和智力资本,已成长为“全球化/在地化”的超级双向联系人。借助自身的双重文化资本优势及强大的在地资源,岛国华裔可以用住在国民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和传播渠道来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推动民心相通、增信释疑的“宣传员” “引导人”和“建设者”。如何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充分发挥岛国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岛国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


发挥高校独特优势

高校在学科基础、对外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通过创新高校智库管理方式和成果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激发高校智库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潜能,将学术知识转化为政策建议,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

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具备多学科联合攻关的优势,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校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独特优势为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托外语学科在区域国别研究和对象国语言研究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凝练研究方向,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智库的专业优势,有助于推动华侨华人新型智库建设行稳致远。

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代表团访问留尼汪省议会总部


高校的对外交流广泛,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校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为根本导向,立足世情、国情和侨情的新变化,着力提升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首先,通过与印度洋岛国智库机构、政府部门和知名高校建立广泛联系,开展国际合作项目、设立海外学术中心等,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以及合作交流的制度化打造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其次,充分利用各岛国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发布智库研究成果、专家重要观点等,探索融通中外的话语传播体系,抢占国际舆论传播制高点,阐明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发挥高校智库在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方面的功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加大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力度,造就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对象国语言的“国别通”“领域通”和“区域通”高端复合型人才,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其次,要主动适应侨情侨务新常态,开展华文教育研究。基于岛国华文教育现状调查,进一步明晰各对象国政府部门、华文学校、华文师资、华人社团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创新华文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华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助力对象国华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发挥华裔留学生在促进中国一印度洋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优势。华裔留学生既通晓岛国社会文化,又熟悉中华文化。要努力培养该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知华友华爱华”情怀,让华裔留学生成为中国与印度洋文化交流互鉴的“使者”。

本文系中国侨联课题“代际视角下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基于印度洋岛国侨情的实地调研”(19BZQK26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献珑,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谢宝霞,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3-30 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