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树立和宣传优秀导师示范典型,营造尊师重教、追求卓越的良好研究生导学团队氛围,进一步推动导师队伍建设和导师育人工作,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华南理工大学自2023年5月起组织开展第一届“优秀导师巡礼”活动。2024年,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代表吴水珠教授和刘仲武教授参加优秀导师巡礼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育人故事。
优秀导师巡礼(一)|吴水珠:担教育使命 育时代新人
一、导师与团队介绍
(一)导师介绍
吴水珠,国家杰青,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光学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光物理行为和光化学性质的探讨,以及上述材料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监控、生物检测及成像、疾病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应用。曾获评为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先进女职工个人。
1.学术成果
在科研方面,吴水珠教授潜心治学,开拓创新,在光学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监控、生物检测及成像、疾病诊断与治疗等的应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她的研究工作面向新材料、生命健康和环保领域,属于前沿交叉学科,在该关键领域不断创新攻关,卓有建树。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 Adv. Funct. Mater., J. Am. Chem. Soc.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同时也注重基础与应用研究的结合,近年来已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件和中国发明多件。同时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
2.社会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吴水珠教授已培养66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已毕业的研究生工作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为企业研发了抗静电聚酯母料、电视机壳用环保阻燃工程塑料、耐高温聚酯热熔胶膜,为企业优化了荧光探针对各类分析物的检测工艺条件,还为企业开发了一系列便携式检测体系,此外还为企业在紫外光固化涂层的应用拓展及共轭聚合物在光固化涂层上的应用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
(二)团队介绍
吴水珠教授团队现有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6人。共培养硕博研究生66人。多名学生在读期间获国家奖学金;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工作于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校。
二、研究生培养与指导经验和感悟
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既要在学业上关心学生,也要在生活上关照学生。要把责任心和事业心言传身教地传给学生,激发学生共鸣,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一)用心投入 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吴水珠教授鼓励创新,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法,注重打好基础与提升科研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在夯实基础,掌握学习方法之后,动手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逐步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
(二)导师引导 学生自主
吴水珠教授注重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和论文选题,定期举行小规模研讨会。要求学生每半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工作总结与计划汇报”,对近期学习与科研情况进行梳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方面。同时,吴水珠教授经常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形式指导、修改学生的论文、报告等。
(三)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吴水珠教授认真把控各种培养环节,包括选题指导、开题报告、中期考核、预答辩审查、答辩环节等。与此同时,吴水珠教授注重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及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战胜逆境。总之,研究生培养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吴水珠教授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努力为国家发展与建设提供优质的人才。
三、学生感言
1.武英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我博士毕业已经5年有余,但是导师吴水珠教授对于我的谆谆教导仍使我受益无穷。对于科研,吴老师强调态度严谨,她对于科学前沿的敏锐洞察力,活跃的学术思想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并激励着我。对于学生培养,吴老师倾向于亲力亲为,并注重因材施教。她会亲自讲授课题的发展方向以及方案的设计思路,并叮嘱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和注意事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问题,甚至是每一次实验汇报,无论是观点、方法,还是技术细节,我们都会得到吴老师耐心的指点。在生活方面,吴老师对于学生更是关怀备至,时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父母之外,便是师长;千言万语,唯有感恩。祝愿我的恩师能够一切顺利,身体健康。
2.欧阳娟
我非常荣幸能成为吴水珠教授的学生。吴老师不仅在科研道路上引领着我,同时也是我持续进取和学习的动力。进入课题组的那一刻起,老师爽朗的笑声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让我感愉悦和温暖。
首先,我要非常感激吴老师对实验室环境和卫生的严格要求,她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干净、舒适、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我们的实验室总是一个整洁、充满活力的地方。吴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吴老师无论是在周末还是晚上,她都会不计较个人付出,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完成科研计划。
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吴老师总不厌其烦地指导我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解读。无论我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她总是耐心解答我的问题,并给予宝贵的实验建议,帮助我克服难题。吴老师严谨的科研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受益匪浅,她是我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最后,我再次向老师表达我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老师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予的无私指导和关怀。我由衷地祝愿吴老师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祝愿老师一切顺利!
3.李国林
所有的经历都是学习,在吴老师门下就读的经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从工程师到咨询顾问,再到项目经理,解决问题是工作中永远的课题。吴老师在我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课题上给予的专业指导,包括调研范围、明确问题、方案设计、改善实施和结果控制的科研方法论,塑造了我解决问题的逻辑策略及思考路径并持续影响至今。
在目前所从事的管理咨询行业,顾问也经常被称为“老师”。在教授他人这件事情上,学生时期吴老师“教练式”的培养让我明白了“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辅导与反馈推动学生持续发展。学生时期吴老师言传身教带来的影响,不限于学术科研,更在于如何主动工作、有效沟通、管理资源,这些都让我受益终身。
优秀导师巡礼(二)|刘仲武:亦师亦友护成长 精心育才筑未来
一、导师与团队介绍
(一)导师介绍
刘仲武,教授/博导,华南理工大学先进金属与电磁材料学术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稀土永磁、软磁材料与器件、先进金属材料研究。曾获华南理工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届“我最喜爱的导师”、材料学院“我最喜爱的导师”、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
1.教书育人
牢记高校教师宗旨,教书和育人并重,兢兢业业教学和培养学生,受到所有学生好评。主讲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多次获得教学相关奖项。主持建设省教育厅在线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该课程入选华南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多次获学校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奖。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第六届全国金奖3项、第七届广东省银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广东材料创新大赛,获总决赛一等奖2次、三等奖1次,多次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2.学术成果
长期从事磁性材料与器件研究,在稀土永磁晶界扩散技术、高丰度稀土永磁、纳米晶稀土永磁、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软磁复合材料与电感器件方面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和工业界的承认。近十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作为学校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防973计划1项;主持省部级和市局科技项目20多项;承担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多项成果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打破国外垄断。完成专著1部,参与专著4部,主编教材1部。发表SCI收录论文380余篇。申请专利120多件,授权70多件。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3.社会贡献
热心服务国家科技事业,曾任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现任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广东省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材料与数字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磁性材料分会科技委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变电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智能光电材料与类脑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Electric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等多个期刊编委、国家部委和多个省市的科技评审专家以及多个国家境外评审专家。全心全意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参与广东省多地市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带领团队入选东莞市第五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佛山市科技创新团队、佛山市南海区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现任清远市科技特聘专家,因出色成绩,获2017年清远市“中国再生铜都”人才工程“行业杰出团队”奖。
(二)团队介绍
刘仲武教授领导的先进金属与电磁材料团队主要从事磁性材料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同时开展金属材料研究及材料与装备失效分析。团队充分发挥人才和学术优势,服务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知名的磁性材料研究团队。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研发、“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超过30项,与省内外企业开展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了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校企联合实验室1个,部分成果实现了科技转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团队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副研究员1名。在读博士生15名,硕士生40多名。近十年共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学生在读期间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20余人次、获国际“互联网+”大赛全国金奖3项。毕业的博士生工作于暨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广东省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以及普联、华为、中兴、顺络等知名企业。近十年毕业的博士生,已有2人获评正高级职称、2人任高校二级学院副院长、1人任国外大学系主任、1人获评省杰青、1人任公司董事长。
二、研究生培养与指导经验和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宝藏,需要我们去仔细挖掘,将他身上闪光的部分雕刻成最炫丽的钻石。
(一)因材施教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有经验的导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性格、背景和学习经历确定指导方式和课题安排,充分发挥其优点,扬长避短。
(二)善待学生
把学生当朋友,相信每一个考进华南理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是追求上进的,都有提升自己的能力的愿望。作为导师,目的是帮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信心,做到“多鼓励、多建议、少指责、慎批评”。
(三)鼓励创新
创新来自于年轻人,对于在科研上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要仔细倾听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大胆自由发表学术言论,鼓励天马行空的创意,也鼓励一步一个脚印、从量变到质变的创新。
(四)培养能力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表现能力和其他能力。学生不擅长什么,就要让他锻炼什么。细节决定成败,科研和日常活动中,狠抓细节,鼓励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作风。
(五)关爱学生
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学生。好的导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家人,也要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家人。
三、学生感言
1.王永飞
刘仲武教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肃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是我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榜样。刘仲武教授学术造诣精湛、治学态度严谨,具有高超的讲课水平,能够将抽象的东西讲的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刘仲武教授还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做学问,还能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刘仲武教授不仅在科研学业方面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生活方面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2.赵利忠
在华工跟刘老师学习7年,他不仅传授给我们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创新。他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与乐趣,更让我们明白了作为一名学者的责任和担当。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知,以坚定的信念追求真理。每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他总是耐心地倾听、细心地指导,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挫折中重拾信心。毕业后,刘老师也能无条件对我们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为我们在迷茫的学术道路上提供助力。
3.何家毅
虽已近而立之年,心中还住着那个斗志昂扬的少年。仍记得当年考博面试时,刘老师问我为什么想做科研,我答道:“因为热爱。”我想,现在这个答案依然不变。刘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让人尊敬。他不吝赐教,耐心地指导我完成毕业论文。他经常出现在一线调研,努力为我们创造实验条件,并支持我们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刘老师言传身教的所有知识、方法论和为人准则都将是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他是明灯,更是知音。感谢他带领我走过这段艰难而快乐的时光!
4.Mozaffar Hussain
Working under Dr. Liu's gracious supervision was an exceptional experience for me. Throughout my four years study, Prof. Liu has always been extremely consistent and on time with his work. I also have the honor to be first foreign Ph.D. student of Prof. Liu. He always has supportive and encouraging attitude towards his research students by providing guidance, encouragement, and constructive feedback, fostering a positive and productive working relationship. Professor Liu is an intelligent individual who consistently offers profound insights, proposes novel concepts, and engages in intellectual discourse. He was always accessible and approachable to their research students to response their quires regarding the carrier advice or personal issues as well as academic and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He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d how to give pupils just enough direction while yet allowing them the freedom to explore their ideas and think for themselves. He always believes that respectful communication and mutual trust are the key elements for healthy supervisor-student dynamic. Because he values good tim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abilities, he consistently shows up for the weekly and monthly research meetings with students. I became more responsible and developed my capacity for in-depth research as a result of the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held during the weekly and monthly session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cademic assistance, he also assists students in navigating the campus community, making connections with opportunities, fostering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molding them into valuable members of society. Furthermore, I want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him for his patience, unwavering modesty, moral and financial funding during my PhD research work. Thank you Professor Zhongwu Liu
5.邓向星
在我的硕士研究期间,刘仲武老师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指导,他不仅传授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培养了我的科研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在他的带领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非常感激他的耐心指导和无私帮助,为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陈川
刘仲武教授是我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阶段的导师。相识十六载,一路走来,我一直保持着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刘老师也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导师的帮助从来不只是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影响我的不仅是其自身的儒雅谦逊、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更是困难时的指点迷津,尽心帮助。刘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精心尽力,鼓励和帮助他们走向科研正轨。感谢在20出头的年纪遇到了刘老师,指导我走向科研道路,衷心感谢,我将牢记恩师教诲,不负期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