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院青年宣传中心 文 申凯文
【人物简介】陈心渝,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18级高分子专业本科生
绩点专业排名前7%,18-20学年连续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曾获校级三好学生。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第九届广东省材料创新大赛高分子赛区、合区总决赛一等奖得主。2019-2020 学年发表论文一篇(核心期刊)、申请专利一项(已受理)。目前任华南理工大学记忆协会会长、材料学院公共合成实验室助管。
学习与工作怎么平衡?创新创业项目从何入手?作为一位大学生,你是否常常会因这些问题而烦恼。今天,让我们跟随陈心渝师姐的步伐,一起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寻一天平,编织时间
时间管理可以说是一门大学的必修课,同时协调学业、社团、部门、实验并非易事。“每周我都会做一个计划表,上面有每周和每天的时间规划,我会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完成,接着一件一件地把每天任务完成,可适当安排休息娱乐时间,劳逸结合”。分析任务,选好侧重,逐条完成,这就是陈心渝编织时间的方法。在平时课余时间去实验室做实验,空档时间去做实验室助管,周末处理社团事务并适当放松,班级事情平时和班委成员共同完成,就这样,陈心渝清晰地编排好自己每周的任务。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现阶段同时协调好多项任务,陈心渝告诉大家要“学会取舍”,“如果这样一学期下来感觉自己实在无法协调好各项工作,趁早将花费太多时间的社团或者组织退掉”。大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保证学业不受干扰是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基础。
这份“时间管理”能力,也成为了陈心渝项目活动中巨大动力。
图为陈心渝在实验室做实验
全力以赴,勇攀峰
一次“材料之星”讲座上,一位荣获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的师姐分享了自己的项目经历,当时台下还是大一的陈心渝被其深深地触动了,一颗科研的种子在她的心中埋下。大二伊始,搬到五山学习的陈心渝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向张安强老师发送了邮件,询问是否能加入其项目组,结果出人意料地收到了张安强老师热情的回复,恰巧张老师需要本科生进入项目团队去参加当时即将举办的第九届广东省材料创新大赛,陈心渝的科研经历便从此刻开始了。
比赛的准备过程是异常艰苦的,对于没有参赛经历的陈心渝更是“压力山大”。初上大二的陈心渝,白天有空余时间便跟着实验室中的研究生师兄师姐们一起做实验,在老师的指导意见下一次次地修改申报书和展示PPT及稿子;晚上和队友查资料、排练答辩和背稿子。本精益求精的态度,小队的展示内容前前后后被他们修改了有十几个版本。“那段时间连做梦都在背稿子。”回忆起那段时间,陈心渝笑着说。“我十分感谢我的队友,正是因为大家一起‘肝’,一起为这个项目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才有这个一等奖的诞生。”
初次准备的比赛便一举斩获大赛的一等奖,这让陈心渝明白了全力以赴的重要性,也让她对于这类比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探索学习高分子的道路上,陈心渝迈出了踏实有力的第一步。
PMC大赛合照(右三为心渝师姐)
登险峰,创辉煌
最近的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大赛,陈心渝再次挑战自我,带队首战创新创业项目。为了能完成“创业”部分,在导师的帮助下,陈心渝连夜招募了两位工管同学,大家分工合作,从头开始写两百多页的创新创业计划书,一起找资料,一起“通宵”,一起排练PPT答辩,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
谈到这一年多的项目经历的感受,陈心渝说:“首先感谢老师,感谢队友,感谢父母的支持,给了我很多实际的帮助。这一年多的项目经历让我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人去干好的,分工合作才能得到最高的效率,团队内的相互协调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的时间规划能力、抗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这些项目经历也让我知道科研的不易,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是让人尊敬的。”
历练之后方得成长,从第九届广东省材料创新大赛到第八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陈心渝一路攀登,遇艰险而不退缩,终将抵达高峰。
在采访尾声,陈心渝向师弟师妹们分享了一句话:“成功的秘诀里没有一蹴而就,所有你所见的人生开挂都是厚积薄发。”希望师弟师妹们都能早日坚定自己的目标,向高峰进发。
【材院历史由大家书写,材院精彩由我们记录,青宣中心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