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棵:回家乡去,回到父老乡亲的身边去
日期:2019-09-04 浏览量:1381

李鸿棵

 2010级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3年毕业,通过选调生招录回到家乡,工作单位是百色市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2015年7月-2017年8月任办公室副主任,期间于2015年下半年到乡镇挂职任党委副书记,2016年3月-7月在市委组织部跟班学习。

 2017年9月任办公室主任。

 2018年4月起到百色市德保县足荣镇农豆村挂任扶贫工作队,2016年获百东新区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记“三等功”一次。

我从家乡来,我要回到家乡去

 ▲ 2018年12月巴知屯篮球场建设

    李鸿棵出生在广西百色一个偏僻的农村,而百色是一个全国都知名的贫困市。小时候的他,很是调皮贪玩,成绩也不好。老师每次布置作业他都是向成绩好的同学借来抄。后来,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他得罪了那个同学,从此以后他便再也抄不到作业了。

    这件事情让小学二年级的他幡然醒悟,只有自己真的学会了才不用受制于人,只有自强不息不靠别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便开始努力学习,想用执着与努力将命运的枷锁打破。不久之后,他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于是,他开始思考:或许我可以做得更多,可以为家乡做一些事。

    后来在本科升学期间,考虑到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想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找找改变家乡的机会。于是,他选择了到华工继续深造。2010年,正值亚运会在广州开幕,他有幸亲眼见证了亚运会的盛况,飘扬的五星红旗也飘荡在他的心中,亚运圣火也在李鸿棵心中埋下了火种。

    2013年毕业季,他收到了一些来自广州佛山的企业抛来橄榄枝,但他内心却很静。但在李鸿棵看到广西定向选调生招录通知时,他心中关于理想和回归的火种重新点燃了。贫困的家乡需要大学生,家乡的父老也需要大学生,要是能为家乡脱贫、走向小康做一点贡献是多么具有意义的事情啊! 

    经过层层选拔,他回到了百色,来到了百色市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在2018年4月被市里统一选派到百色市德保县足荣镇农豆村驻村挂职两年,成为乡村振兴的驻村工作队员,李鸿棵的基层之路就此展开。

    从贫困的农村到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李鸿棵打了个比方:“广东已经过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了,而我们家乡还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解决温饱问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人拼尽全力走出了贫困,飞到广阔的天空后就不再回去了。而我知道自己属于这里,我的根就在这里。我要为这里做点事情。”

选调生活,在一个帐篷里苦中作乐


 为农豆村安装太阳能路灯

    怀抱着服务家乡人民之心的李鸿棵,其实在走进选调生生活前心里还是虚的,他说读书的时候以为公务员真的是朝九晚五上班喝喝茶看看报纸,真正走进选调生岗位后发现公务员是真的在为人民服务。以他的工作为例,工业园区招商引进的项目,从项目对接入园、征地供地、审批报建等前期代办手续,到投产后的用水、用电、用工等生产经营服务,工作繁重又难以预料,经常需要跑上跑下,开展工作却总不能一帆风顺。尤其是下基层扶贫之后,刚好赶上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困难,有时候也得不到村民的理解。
    而且在基层的生活也比较艰苦,在驻村工作期间,工作队寄宿在村部的图书室和卫生室,你能想象到这个崩塌的帐篷就是李鸿棵刚驻村时使用了半年多的厨房?有时吃着吃着,天上下起了大雨,便只能端着饭菜赶紧躲起来,蹲在角落里继续接着吃。


▲ 四脚折叠的布棚临时厨房

    这个临时帐篷搭建以前,露天不方便煮饭菜,工作队经常是靠吃泡面、白粥配榨菜、到镇上吃粉来解决温饱问题。临时厨房建好后,配齐了厨房锅碗瓢盆,有动力进了厨房煮饭菜,在村里就餐才进入正轨。

    工作队用这个厨房坚持了半年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临时厨房轰然倒塌。多亏了工业园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安装了钢架室内棚,让工作队真正感受到有家的感觉。

▲ 改造后的厨房

     在这个过程中,每天一起工作和生活的队员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李鸿棵说:“这一经历正如‘饥饿-温饱-小康’的历程,我们都知道驻村肯定面临困难,但是相信问题总会解决。在破旧帐篷里煮饭,蹲在角落里看着正在下的雨开心吃饭的场景,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干部是多么的能吃苦,为了让乡村老百姓早点过上好日子真的可以什么都不在乎。这,也让我更坚信我们肯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问题总会被解决,生活总会越来越好,在扶贫时候吃过的苦等脱贫成功后再回头看,未尝不是一种甜! 

以心待人,善意能融化坚冰

 ▲ 入冬时帮扶干部帮贫困户买新衣服

    其实在基层工作与村民打交道,尤其是扶贫工作,有一些贫困户对外来的人会有提防之心,经常不配合工作,其中有一个五保户梁叔就是这样。

    梁叔没有妻子子女,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住在村头。每次工作队路过梁叔家门口和他打招呼,他总是不怎么理会,连头也不回。明明在家里看电视,工作队去敲门却经常不开。李鸿棵在入户做以奖代补材料的时候,和梁叔交流十句他才应一句,沟通起来难度很大。

    有一次,李鸿棵到他家入户,发现门没上锁,叫人却没有应答,推门进去才发现梁叔大热天穿了两件衣服坐在凳子上发抖,头上又满头大汗,原来是发了高烧。于是他赶紧找了村里的三轮车把他送到镇里的卫生院,打针开退烧药后又送回了家。

▲  带梁叔到镇卫生院看病

    在这之后每次入户他家,梁叔都主动带着微笑和工作队队员打招呼,让他们坐下来聊天,沟通也变得顺畅。从这个事情可以发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你是真正为他们好,把他们当亲人来对待,他们也会打开心扉,跟你无话不聊,成为绝对配合你工作的自己人。

倾听民意,坚守底线搞扶贫

 ▲ 2018年重阳节开展爱老敬老慰问活动

    在驻村期间最困难的是得不到群众的理解,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多村民就和扶贫工作唱反调。李鸿棵总结道:“和村民打交道,需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热情、多倾听他们的诉求,许多事情便可以迎刃而解。”

    在参与村民卢某危房改造的协调工作时,就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卢某家里三口人,女儿已经出嫁,在危改建房前和妻子同住在一个危房里。2018年村里帮助卢某申请到了危房改造的指标,政府支持夫妻俩可以建60平米的房子,但卢某始终要求工作队按照他的设计来建房,不然就不建。但按卢某的要求,房子的面积和资金都会超标,工作队多次入户劝说也无功而返。后来,工作队和他深入交流后才知道,虽然女儿出嫁后几乎没有回来,但是他必须要多建一个房间留给女儿和外孙回来住。后来工作队劝说他通过减少他自己房间的面积来多建一个房间,最后达成了一致,解决了问题。

    没有沟通就难以明白卢某无言的父爱,听群众心里的声音,了解群众原始的诉求,扶贫工作也能得到村民的支持。但是有时候村民为了自己的利益纠缠工作队,这时候就要坚守工作原则绝不动摇。

    村里有一户非贫困户,家里小孩在南宁有房有车,但是两位老人说南宁有房有车也是小孩的,不是自己的,他们在村里生活有困难,就应该把他们列为贫困户。依照政策规定,家里人在市里有房有车是一票否决的,于是工作队就耐心跟老人解释政策,最后联系上了老人的子女才罢休。对于这类事情其实村里发生的很多,李鸿棵说不管村民如何,开展扶贫工作也一定要坚守底线,没有人能搞特殊。

    在采访的最后,李鸿棵说很荣幸自己能在全国上下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关键时期成为一线扶贫工作者,他也鼓励华工的师弟师妹们报考选调生,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选调生到基层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基层群众需要大学生,乡村振兴也需要大学生,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同样需要大学生!

转自:华南理工大学学生在线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