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翻开这一页,你将看到两个崭新的未来:
一个关乎这个世界,一个关乎你。
没错,你打开的是先进材料科学这一页。
21世纪是什么样的世界?
答案只有一个:是材料、能源和信息的世纪。
鉴于材料的极端重要性,21世纪甚至被誉为是新材料的世纪。
选择专业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我们的未来。
我们不仅要把事情做对,更重要的是做对的事情,
所以在专业选择上,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更具潜力的未来。
这里有2个关于先进材料的专业(类)供你选择:
1. 材料类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
2. 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
这2个专业(类)依托的材料学院有5大特色:
1、专业齐全,特色突出:
1952年开始建设无机非金属和高分子方向的专业,2008年建设金属材料专业,2012年建设生物材料专业,四大材料体系齐全。教学经验积淀深厚,专业能力相互促进,人文关怀丰富多彩,专业特色交叉融合。
①材料类创新班。本硕博连读,杰出师资力量配备,理论课程与科研联动教学,资助出国访学,拓展国际视野。
② 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证书编号:WA2018-C0068),国际认可;
③ 2019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连续二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证书编号:WA2019-c0140),国际认可;
④ 2019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⑤ 2021年功能材料专业获批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
2、国家“双一流”学科,影响力大:
2017年和202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次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材料学科ESI全球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2021年11月0.259‰,国际顶端学科的重要标志),材料学科软科全球排位第28名,中国排位第3名。
①近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0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水平高,特色鲜明。
3、师资队伍实力突出:
院士大师领衔,一大批国家级知名学者,留学归国教师比例大,学生培养导师制,学生导师交流密切。
两院院士(含双聘) |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 | 国家杰青 | 国家优青 | 珠江学者 (广东省特聘教授) | 教育部 创新团队 |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 广东省教学名师 |
3(2) | 9 | 15 | 16 | 13 | 4 | 5 | 2 |
4、杰出院友:
材料学院涌现出一批杰出院友,姜中宏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迎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本忠中国科学院院士、董绍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正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志江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张海明美国AEM公司董事长、魏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部长、少将。
5、就业途径广泛,大企业、特色企业、科研院所积极争抢优秀毕业生。
2021届本科生就业率达96.63%。保研率20.73%,考研率25.39%,出国率7.51%。
专业 | 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示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中国建筑集团、蒙娜丽莎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东鹏陶瓷有限公司、广州富力地产有限公司、广州西卡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广州宝钢南方贸易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电研锅炉压力容器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雅居乐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深圳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中建八局、TCL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聚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新安天玉有机硅有限公司等 |
功能材料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州博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易)等 |
Ø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创造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善于交流合作,追求卓越,具有领导力及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和行业精英人才。
Ø 专业培养模式:
①材料类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
培养模式:3+1+X,三年内完成除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外的本科课程,第四年进入研究生课程学习,同时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四年期满获得学士学位。第五年起取得研究生学籍,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本科阶段实施动态管理,实行阶段式分流遴选机制。
设置与国际著名大学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配置卓越师资(含国际师资)进行教学与管理。利用材料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开展课外科研,同时提供海外研修项目的学习机会,培养材料领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②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功能材料)
培养模式:按大类招生培养,学生第3学期开始分流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方向)修读课程。第一学年按照“厚基础、宽适应”的原则设置统一的基础课程体系,后三年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专业学习。
Ø 图片资料
本科生境外访学:牛津大学暑期项目 本科生境外访学:剑桥大学暑期项目
材院优秀学子:2018级本科生陈心渝 2021年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十佳班集体”
——2018级材料类全英创新1班
2021届本科优秀毕业生颁奖仪式 马於光院士指导学生做实验
你若心动,不如参考学院网址:http://www.scut.edu.cn/smse/,了解详细信息。
最后祝愿你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联系人:岳老师 联系电话:020-87110265 电子邮箱:yuexin@scut.edu.cn
联系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20-87111907 电子邮箱:ghlinan@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