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团队
团队针对土壤和水体环境的典型重金属和毒害有机物污染,围绕污染物源头控制、环境行为、末端治理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矿山环境污染源头控制、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有机污染物构效关系、新型污染物分析检测、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河涌及流域水环境修复、新型环境修复材料等。
团队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重点项目1项)、863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水专项子课题3项、广东省基金研究团队项目1项和重点项目2项,发表论文250余篇(SCI收录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10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相关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项、广东省环境保护科技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篇等奖励。
负责人:党志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英国Brookes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环境地球化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区重金属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环境化学行为研究、尾矿中重金属的钝化技术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以及污染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
团队成员
吴平霄: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矿物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天然矿物材料与环境修复、光催化处理毒害性有机污染物、控释材料及控释肥开发、土壤-植物系统有机及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特征及其控制与修复。
罗汉金:
日本国立山梨大学环境情报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地下水地表水中砷,氟,重金属等污染机理及其化学形态变化;去除砷,重金属以及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新材料研制;开发工业废水高效氧化处理新技术;砷,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不同价态的分析新技术。
尹华: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毒理与生物吸附、毒害性有机物的治理与生物修复、水体-土壤重金属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生物修复、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微生物菌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卢桂宁: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污染物构效关系、土壤/水体污染修复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控制、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助剂开发等。
易筱筠: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土壤复合污染。
杨琛: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个人护理品(PPCPs)的环境化学行为及控制技术、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理论与技术。
郭楚玲: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生物修复技术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电动-表面活性剂强化有毒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生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污染环境生物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子诊断技术研究。
刘则华: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微污染(天然激素类物质,个人医药化学品,抗生素及抗抗生素基因等)的化学仪器分析及环境行为、奶牛废水的生物强化除磷及基于剩余污泥减少化的污水处理工艺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