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现象的加剧,导致极端气候的影响愈发显著,减少并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愈发重要。据统计,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占我国总量比重的一半以上。为了达到“双碳”的目标,实现建筑领域的减碳无疑是最急需攻克的堡垒之一。从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领域的碳排放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建材生产、建造方式、运营用能以及其对于建筑使用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定然需要在以上多方面做出共同努力。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我们希望可以发挥设计的创新思维力量,结合前沿的先进技术,通过真实地建造行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我们邀请所有参赛者在自己熟悉的亚热带环境中的选择一个场地,在该空间内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零碳建筑”设计方案。该方案可以是一个小型建筑、艺术装置,甚至是如休息亭类型的街道家具。希望设计方案的 “零碳建筑”巧思可以体现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并能引导使用者形成零碳生活行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希望该方案不仅注重创意,更需要关注其实际可行性、互动性和实施效果。我们亦将身体力行,尝试完成最终胜出方案的真实建造,评估其对“双碳”目标带来的实际影响,希望其可以成为引导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设计要求
2024年度题目:
叹绿
不唯碳,是为叹(叹-粤语:享受)
1. 设计场地自选,但需位于高密度城市环境的公共空间中;
2. 设计对象不限,可以是一个小型建筑、艺术装置,甚至是如休息亭类型的街道家具等;
3. 通过分析场地中的实际使用需求,结合绿色低碳的理念,进行建(构)筑物的方案设计;
4. 设计方案需要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体现零碳设计的巧思,以及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
5. 设计可在新能源利用、节能减碳、可再生材料、装配式建造等不同角度探索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可能性,实现项目的能源自足、绿色环保;
6. 设计应避免唯指标式的、堆砌技术式的绿色建筑做法(不唯碳),需要探索以人为本的新型可持续新能源共享服务设施(是为叹);
7. 设计方案最大体积不允许超过50m³;
8. 设计方案需要具有较好的可实施性,获胜方案将根据实际选址及建设条件,进行深化设计,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完成建造。
关键日期:
2024年08月23日,竞赛发布;
2024年10月31日,线上通过邮件提交方案;
2024年11月上旬,初赛采用线上评审形式,选出十个入围作品;
2024年11月下旬,决赛采用线下答辩形式,并现场颁奖;
2024年12月上旬,一等奖获胜方案开始深化设计,准备建造工作。
参赛资格:
在读(含2024年毕业生)大学本科、硕士或博士生,不限国家和地区。
请注意:终赛前入围学生需要提供在校证明(jpg格式):可证明参赛者在校身份的学生证/卡或院校盖章证明文件。应届毕业生可以提供毕业证明。若不符合参赛资格或无法提供相关证明,将取消评奖资格。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作为获胜方案,并将深化设计和完成建造,奖金共6万元整(均指人民币)*
二等奖,2名,奖金各1.5万元整
三等奖,3名,奖金各1万元整
优秀奖,4名,奖金各5千元整
*注:一等奖评选后先颁发3万元奖金,并签署深化设计合同,完成合同工作内容后再颁发余下的3万元奖金。
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归参赛人所有。参赛作品获得奖项及奖金后,除署名权等不可转让的人身权利以外的著作权将全部转让给主办单位。主办单位在项目深化设计和建造实施中可全部或部分使用获奖作品,申请相关专利及奖项,可对参赛作品印刷、出版、展览和宣传,在上述情况中均需注明参赛人名称。
主办方对竞赛规则有最终解释权。
提交内容:
1. 参赛图纸(jpg格式):
a、图纸要求参赛者采用实体模型照片来表达设计理念;
b、内容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设计说明、效果图、总平面图、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作者认为必要的表达设计理念和策略的其他图纸或照片。
c、以上各图及设计说明均须安排在一张竖向构图、A0尺寸(1189mm×841mm)的图纸之内;图纸比例自定,分辨率控制在300dpi以上,文件大小控制在50Mb以下;
d、图面内容不得涉及个人及所在院校信息,图纸左上角须预留一个空白区域(50mm×50mm)用以贴标签。
2. 设计说明(word文件):控制在300字左右,见附件一。
3. 作者信息回执表(excel文件):见附件二(包括指导老师信息)。
4. 原创声明(jpg格式):见附件三,打印、手写签名后,回传扫描或拍照文件。
提交方法:
2024年10月31日24时之前,通过邮箱提交:ssdc_scut@163.com,咨询方式:ssdc_scut@163.com,020-87112365
邮件及附件统一命名格式:所在院校-姓名-联系电话。
内部每个文件均以“所在院校-姓名-文件类型”命名,例:所在院校-姓名-图纸;所在院校-姓名-原创声明。
评审方法:
初赛评审将在线上举行,选出前十名入围方案(无排名);
决赛线下的最终评审将邀请前十名的方案代表来华南理工大学答辩,最终确定排名情况。
评选出的入围作品将同期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
竞赛评委:
来自内地及港澳知名院校、设计机构专家,共7人。
相关单位:
赞助方:
陆谦受教育基金
主办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南方建筑教育联盟(筹)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大学工作委员会
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协会
香港建筑师协会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HKIA)
香港绿色建筑议会 Hong Kong Green Building Council (HKGBC)
澳门建筑师协会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竞赛协助:
青建造工作室
建造顾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州市竖梁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东意建筑设计及咨询有限公司
合作媒体:
南方建筑
附件:
附件一_亚热带可持续设计竞赛-作者信息回执表(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of SSD).xlsx
附件二_亚热带可持续设计竞赛-设计说明_Design Statements.docx
图文/苏平、殷实、钟冠球、刘骁
初审/何天宇
复审/黄丽
终审/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