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看心理咨询的误区

  • 心理问题≠精神病            

  • 心理学≠窥视内心

  •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 心理咨询师≠救世主

在西方国家,人们去求助心理咨询,就象治疗感冒那样普遍,是一种文明的表现。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不论其问题大小与严重程度。尽管有些人对于自己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解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科学合理地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扰;一个人的一生中,也很难在任何时候都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求助心理咨询是帮助人健康成第的一条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捷径。就象过河一样,如果不用船也能过河,或建桥,或游泳,但是效率大不一样。同样,不求助心理咨询也能达到个  人改变和成长的目标,但是可能会走不少弯路,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会更有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

接受心理咨询是一种勇敢的表现,说明一个人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自身的问题,这表明一个人有着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值得别人赞赏和学习的。

如今许多原来不把情绪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还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的愿望。但不少人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对心理咨询产生一些误解。
      误区一:看心理咨询是很不体面的事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新兴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咨询师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或是被当作怪人,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表露出情感上的困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因而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而不愿去就诊。 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障碍和症结。咨询师不会取笑你,并为你保密。因而来访者丢下包袱、充分信任咨询师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误区二:把心理学当作“算命学”
      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算命先生,他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穿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来访者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详尽地提供病史,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才能保证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南辕北辙。

区三:对心理咨询抱有过高期望
许多来询者把心理咨询神化,好像咨询师应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好似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一下都能打开,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晴空万里”的心境,便没了下文。 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一种很艰辛、漫长的治疗过程,心理疾病常与来访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联,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愿望,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雪消融的,所以来咨询时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四:把完善自我的责任推给咨询师
      一些来询者把心理咨询师当作“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以为咨询师应该有能耐把它一一解开,而自己不须思考、不须内施、不须努力、不须承担责任。心理咨询师只起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助来访者人格成熟的作用,另外,求询者面临抉择,无从决断,希望咨询师帮拿主意时,应明白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不同的独立的人,有与来访者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咨询师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来访者。 “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再塑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而把自己完全交给咨询师,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会一事无成。
      误区五: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另一个极端的认识,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大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情绪问题也是需要治疗的疾患。其实,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一门分支学科,有着严谨的诊疗程序,它们可有交叉,但不能等同。思想工作者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及集体意志。心理咨询则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咨询师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询者进行批评、教育。这需要咨询双方共同努力去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心理疾病是在脑内一些生化物质改变的基础上发病,单纯心理疏导是很难达到治疗效果的,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如治疗内源性抑郁症,决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取代的,需要转介给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