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丽教授新书《大数据时代中国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出版

发布者:刘怡君 发布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10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今天,社会公德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正面临着陌生人社会道德监督弱化、“德-得”相通机制失灵等现实挑战。大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全新可能。王晓丽教授的新书《大数据时代中国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制研究》立足新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的双重路径,系统阐释大数据技术与社会公德治理的互构机理、模式建构、风险防范等核心问题,为破解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学术方案。

 

一、问题破解:大数据何以赋能社会公德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重要战略目标,《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更明确指出,大数据将推动社会治理模式进步。社会公德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内容,其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曾面临“现代社会舆论式微”“道德监督功能遁形”的困境,传统“政府主导型”道德建设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多元需求。而大数据的出现,让这一困局有了破题之钥:它既是陌生人社会的道德资源,助力生成“后熟人社会”的道德监督新模式,又是陌生人社会道德治理的支撑力量,推动社会公德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治理”。

正如书中所强调:在农业社会“村落权威主导”、工业社会“政府单向灌输”之后,信息社会的公德治理正呼唤“多元主体协同”。这正是大数据时代赋予社会公德建设的历史必然。

 

二、内容解构:大数据以何赋能社会公德治理

全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构建层层递进的研究框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

第一章阐明社会公德治理的转向的客观必然性,探析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双重逻辑。一方面,陌生人社会中道德问题失范客观存在要求治理方式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建设的治理转向呼唤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书中特别指出,大数据与社会公德治理的结合既是有效解决社会公德建设困境的现实路向,也是推动大数据技术长效发展的道路,两种需要作为内生性力量驱动了社会公德治理大数据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实践应用。

第二章阐释理论体系,建构起全书的理论依据。从“社会公德治理”“大数据”概念入手,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维度说明两者的概念、内容和价值,进而阐释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书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的要素联结以主体协作的方式客观呈现,主体协作及其过程的解剖成为分析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直接理路,而主体能力差异化的关系模型决定了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类别的多样化。

第三章以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为个案,生动展现大数据赋能社会公德治理的实践样态。选取广东省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实践作为调研对象,基于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现状的分析,从构成要素、主体协作方式及过程等方面解读“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并与广东省“城市平台”建设中的社会公德治理作横向比较,总结佛山市“城市平台”建设中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经验与不足,为建构完善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提供实践材料支撑。

第四章以中国社会公德治理不平衡发展问题为导向,构建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四梁八柱”。以问题为导向,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的逻辑建构,从理论层面而言,要在厘清社会公德治理的运行机理及基本机制的基础上,深耕社会公德治理与大数据相互碰撞的具体模式及其过程,从实践层面而言,要在解剖社会公德治理大数据具体应用案例的基础上把准,大数据时代社会公德治理运行的实践理念与策略。

第五章聚焦机制建构中的潜在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方案。尽管大数据为我国社会公德治理带来了创新性成效,但其中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需要我们提前预防。我国社会公德治理运行机制建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大数据治理实现的前提,即大数据的一体化问题,另一方面要预防大数据“天生”的自发性、技术宰制等问题。

 

三、价值意蕴:中国的社会公德建设方案

从理论层面看,既推动了中国传统道德运行机制的创新转化,又丰富了大数据与社会公德治理交叉融合研究的内容,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实践层面看,它回应了“如何以技术手段破解社会公德失范”的现实需求,为政府、企业、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征程中,这本著作既是对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更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力支撑。正如书中所启示的,真正的治理现代化,永远是技术赋能与人性升华的共生共荣。大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工具,而是可以承载道德温度的治理介质。当技术真正服务于“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当每个公民的道德选择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回馈,社会公德的土壤必将更加肥沃。这或许正是该书留给读者的深层启示。

 

个人简介

王晓丽,现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支持对象、广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担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党建研究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省级重大课题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在《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近40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多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广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创办“党建与业务齐精进”系列学术讲座品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