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外国语学院巫喜丽副教授及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范露撰写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语言共变》一文被《新华文摘》2023年第19期全文转载。该论文原载于《城市观察》2023年第3期,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览时,做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重要指示。如何挖掘文化遗产中的语言资源,让语言历史说话,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该论文尝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海上丝绸之路是实证中华文明史和中外交流史的重要遗产线路和核心文物资源。该论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史料的钩沉,以广州海关港口、宗教文化交往的遗迹遗存和广州外销画中的语言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语言共变现象。研究结果为中国自古以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环境提供了视觉线索,有力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及在文明交流交融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有力借鉴。
近年来,外国语学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动学科转型发展,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深度聚焦语言治理与语言资源、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国别区域与国际传播等重大现实问题。该论文系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治理与语言资源研究中心的标志性成果。中心依托校内外优质学术资源和外语学科优势,立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及语言区情,深度聚焦城乡语言治理、数字语言治理、国别与区域语言治理、语言资源保护、语言文化海外传承传播等相关的“小切口”问题,持续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
《新华文摘》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在学术界、思想界及期刊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其选登文章代表了各领域的前沿成果。
作者简介:
巫喜丽,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治理与语言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外译项目、国家语委一般项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委托课题、广东省教学科研项目等10余项,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一流课程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华南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外语》《学术研究》、Island Studies Journal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文章等2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