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2010年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10-12-31        浏览次数:398

论文:

1、AN Ran(2010). An Exploration of Communication Patterns of Students of Chinese Descent. In X. Dai & S. Kulich (eds). Identity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Ⅰ): Theoretical and contextual construction. pp.315-340.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年12月.

2、安然(2010)“文化休克”译释探源.学术研究,2010(3),50-54. (CSSCI,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3、安然(2010) 学科交融催生“跨文化教育与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报(12版),2010年12月7日.

4、安然(2010)《来华留学招生指南》前言.pp.ⅲ-ⅵ.安然、崔淑慧(主编),来华留学招生指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年7月.

5、安然(2010)《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前言.pp.4-8. 安然、崔淑慧(主编),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6、安然、阮黎暄(2010)“和而不同”——越南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的启示. 贾玉新、(美)陈国明(主编),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二辑,75-8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7、单韵鸣、安然(2010)华裔学生汉字书写特征的个案研究——基于与非汉字圈的比较.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6-14. (CSSCI)

8、孙雷、安然(2010) 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5),66-72.

9、卜佳晖(2010)中级阶段汉语学习的“瓶颈”问题与教材设计.袁焱、印京华主编,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与思考,454-45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10、崔淑慧(2010)从打招呼方式看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适应——以亚非留学生为例.安然、崔淑慧(主编),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226-23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11、何继军(2010)《祖堂集》“底”字关系从句初探.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33-38.

12、何继军(2010)《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96.

13、何继军(2010)《祖堂集》“这/者(个)NP”指人结构的贬斥义倾向及其制约要素.语言学论丛,第41辑,2010年,150-166. (CSSCI来源集刊)

14、LIU Cheng(2010).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Adaptation in Global Context. Asian Englishes,Vol. 13, No. 1, 2010,88-93.

15、刘程(2010)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幼儿园及小学远程交互式汉语推广项目概况与展望.安然、崔淑慧(主编),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139-14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另发表在《国际汉语教育》2010年第二辑上,69-75.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6、张仕海(2010)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文化词习得研究.安然、崔淑慧(主编),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240-259.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专编著:
1、安然、崔淑慧(主编)(2010),文化的对话: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2、安然、崔淑慧(主编)(2010),来华留学招生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7 月。

3、陈国明、安然(编著)(2010),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4、陈国明、彭文正、叶银娇、安然(专著)(2010),传播研究方法,(台湾)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

5、姜岳斌、刘程(专著)(2010),古希伯来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研究项目:

1、单韵鸣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粤方言语法变异研究——以广州话为例”,项目号为10YJC740019

2、单韵鸣获得广东省哲学社科青年项目“粤方言语法变异研究”,项目号为GD10YZW06

3、单韵鸣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简称“省育苗工程”)“广州话语法变异研究”,项目号为x2gjN9100920




联系我们

学院办公室: +86-(20) 39381078

招生与项目办公室: +86-(20) 39381048

留学生管理办公室: +86-(20) 39381020

教务办公室: +86-(20) 39381030

孔子学院办公室: +86-(20) 39382002

传真(Fax): +86 (0) 20 39381078 电子邮箱:sieinfo@scut.edu.cn

地址: 中国 广州市 广州大学城 华南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B1-205

邮编:510006  

2019 ©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