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寻找身边的幸福——我的幸福体验(2009级本科生党支部 曹鲁倩岚)
发布时间:2011-09-15
访问量:
44
  我的幸福体验
    读完<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所描述的很多情况自己都切身经历过,深有体会。在我看来,此书最精华、最中心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说是:我们应当从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幸福,而并不是仅仅为了达成目标。达成目标并不能获得幸福,只会收获短暂的幸福的错觉,因为那是由压力的暂时解除造成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明确目标的方向后,在享受过程的同时为日后的成功做“水到渠成”的铺垫。
书的第一章对人的生活态度做了四种分类。第一种是享乐主义,他们注意的是眼前的快乐,却不对任何负面后果的可能性而担忧;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最后一种则是理想型---幸福型。他的所作所为,不但带给他目前的快乐,也能引导他走向成功的目标。
这几种类型,作者分别举了几个例子。故事主人公的经历让我觉得十分的似曾相识。一直以来都被灌输的观念---小学:必须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将来好考上初中重点班;初中: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将来好考上好高中;高中:努力学习,获得好成绩,将来考上好大学。而上了大学以后,以为总算能松一口气了,解放了,结果又---争取获得奖学金,多参加社团,多拓展人脉,将来好些个好简历找个好工作…从来,都没有好好地享受其中的过程。而有时,觉得受够了这些,我又会暂时选择第一种生活态度,做一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来逃避困难和挑战。等到这阵劲儿过了,就又加入到忙碌奔波型的滚滚洪流的大军中。                                 
书中有许多让我们进行反思的练习。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总是在习惯性地关注下一目标,而忽略了眼前的事;而且在达到艰难的目标之后觉得幸福。书中提到:“一旦达到目标或成功之后,我们经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有这种错觉时,我们不自主地就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这种幸福可称为“幸福的假象”,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但这种幸福无法维持长久,因为它本身就是和负面情绪共生的”。回想起来,不论做任何事的时候,我能真正享受其中的次数寥寥可数。总是扛着满身的压力,硬着头皮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孰不知其实其过程,也是可以静下心来好好享受的。其实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解出一道题,掌握了一项新知识的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语文、英语应该是姿势优美的舞蹈,数学物理应该是旋律跳跃的奇妙音符,而历史地理应该是透过纸张穿梭的一次次神奇的旅行。我也还是感受过那种感觉的。与是否获得表扬与奖励无关,与同学的青睐无关,更与好成绩无关,只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掌握了这个知识的由衷地快乐与激动。只不过,这些在错误的引导之后,就失去了其原本缤纷的色彩,被粉刷成千篇一律的灰白色,灌输了一切只是为了好成绩,为了美好的明天的观念了。
    其实为了明天而提前做准备的思想并不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大家都固执地认为,只有经历了千槌万凿、烈火焚烧的痛苦与磨炼之后,才能达成目标,获得成功。这真的是一个成见。真正要获得幸福,不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己期望的成功,而且是要在这个过程中,乐在其中。书中也说:“真正的幸福,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瞎转;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第三章的一些内容也让我印象很深。作者举了一个万能机器人的假设,可以让我们永远感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快感。但在和看到了帮助别人的成果之间选择,任何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我们都需要有意义的情感来源,希望看到自己做的事带来的实际效用,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快感。书中说:“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其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同时它的重要性必须是为了自我,而不是为了去满足社会标准,或是他人的期望”。仔细想想,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拼命取得好成绩,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仅此而已。有没有真的享受其中的经历呢?或许也有,但这些很快就在“弄懂这些和得高分有什么关系呢”的自我否定中结束了。转而去准备那些历年高考真题、高考技巧、高考秘诀了。其实回想起来,真正让我感受到做根据自己意愿选择的事情也有很多。三下乡时给小县城里的孩子们上课,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或者要在自己以后的简历上添上一笔,而是我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这种通过每天和学生们的互动,交流,让我收获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一份真真正正的快乐。
第四章谈到了至高财富。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感受很深:“有意义的事无论价值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有价值”。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每个人都有这样切身的体会:做自己真正喜欢的、感兴趣的事,远比做那些出于责任或仅仅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做的事时感觉时间过得快。甚至感觉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哪怕是帮助别人,有的人是发自内心,纯粹是想这么做,而他收获了单纯的快乐;而有的人,只是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这样做。如此一来,两者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所感受到收获到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了。
这一章还讨论了一个让我幡然醒悟的现象。是关于金钱和幸福感。文中提到: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在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境界。他们接着经历虚无主义的心态,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解除痛苦的毁灭性方法。的确。我们身边有形形色色、出于不同阶级的人。但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拼命挣钱。都认为只要有钱了,就达成目标了,就幸福了。但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所有最幸福的人都是那些最有钱的人呢?按理来说,他们什么都不缺,要什么有什么,生活品质比任何人都高,可是他们幸福吗?不一定见得。即便是那些嘴上说自己幸福的人,如果我们能窥探到其内心深处,就会发现,这只是自欺欺人的一个谎言。拥有财富,按照书上说的,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许在拥有了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我们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幸福,有更多的时间去探寻幸福的本质,而不是每天为了温饱而发愁。话虽如此,很多千万、亿万富豪的幸福感,未必就比那些开小杂货铺,或是每天出海捕鱼的渔夫高。在关于幸福的问题上,他们是平等的。幸福感与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数量无关。一个人,不论富裕与否,只要他拥有一颗懂得上制定明确目标并且乐在其中的,懂得感恩的,懂得时刻去发掘幸福的心,他就是幸福的。
曾经幻想过,如果自己有一天真的成为了拥有巨大财富的人,一个完全不为任何事物的价格而伤脑筋的人,我会幸福吗?开着私人游艇、私人直升机、住在顶级豪华的私人别墅,吃由世界各地空运而来的山珍海味,看见任何奢侈品便随手拈来的生活,会使幸福的吗?不尽然。我想到那时,对于我来说,应该只有纯真的情感和拿自己的钱财尽心帮助别人才会让我体会到久违的幸福的滋味吧。
“自我和谐的目标”则是书中的第五章的核心内容。“这些目标必须是被选择的,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想散发自我光辉的心态,而不是为了去秀给谁看。追求这些目标,不是因为他人觉得你应该这么做,或是因为责任感,而是因为它对我们有深层的意义,并且带给我们快乐。”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果在世的几十年都只是为了别人的期望而活,那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只有制定了自己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并且为之而奋斗,我们才会在目标达成的那一瞬间,流下幸福的泪水,而不仅仅是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
                                                      09英语一班
                                                           曹鲁倩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