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王的演讲》有感
《国王的演讲》,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当年的“达西先生”也凭此片而获影帝。我是看过电影之后才来瞧瞧这部原著的,依照著作改编成电影的惯例,书本应该比电影要更胜一筹,当然,此书也是如此。正如电影和本书的简介一般,本片和本书并不是要讲述什么惊天动地的阴谋,什么激情澎湃的桥段,而只是讲述了一段史实,讲述了一对好友之间的那最平凡、简单的回忆。
拿到此书,觉得这又是一个童话,如同七个小矮人是为了突出白雪公主的善良,国王的演讲显示上帝赐给他的智慧和才干,其实不然,在国王的演讲背后,却有着诸多的汗水和努力,充满着道义的帮助和情理上的冷漠,暗示着天壤之别地位上的人们之间仍然可以友谊长存。而《国王的演讲》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记得上中学时,看过一部反映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与辛普森夫人的爱情电影,这位风流成性“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国王留在我最初的记忆中,对于他的胞弟,继位者乔治六世我没有印象,直到看到《国王的演讲》才知道乔治六世具有语言障碍,是语言治疗师罗格帮他摆脱了困扰多年的顽疾。
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风流成性的爱德华为了娶辛普森夫人而弃整个国家于不顾,政府各级人员又威胁要集体辞职,爱德华最终选择了退位。如此情势之下,其胞弟约克公爵继位,称为乔治六世。登基之前这位公爵口齿不利落的形象深入人心,日后也正是这同一个人却不期然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自身缺陷与外在情势交迫之下,乔治六世的前途可谓晦明未知,罗格的介入给这位英王的生命注入了一席华彩。
约克公爵语言缺陷始终是压在他身心上的一块石头,加上在温布利举办的大英帝国博览会闭幕式,发表讲话的失败,加重了他心里的阴影,是罗格细心的指导和鼓励,让心灰意冷的约克公爵重燃希望并走向成功。
故事主要讲述了罗格和其治疗口吃国王的故事,其历史背景却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动荡时期。我们可以从罗格一家从澳洲到美国到欧洲,最后到英国定居成为国王专门的口吃治疗医师的经历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一方面从罗格的个人创业和理想轨迹上,看到他从演讲天才到医师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也从罗格的世界行程中了解到了那个时期的各国概况,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风貌。除此以外,我们还能看到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过,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著名的事件如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希特勒不费一枪一弹就吞并奥地利、捷克,对波兰的突袭,英法盟军的敦刻尔克撤退,袭击苏联巴巴罗萨计划等,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事态发展的轨迹,是对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回顾。
从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国王成长的经历,对英国王室是如何生活、学习、服役并培养他们成才的经过,包含了那些婚姻和登基的重大典礼,出访的礼仪等等,让读者窥探了一个究竟,也揭开了王室生活的神秘面纱。其实王公贵族的生活也有平民化的成分,尤其是在从小锻炼的方面,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等级观念与纪律的训练,并非人们想象的只有享福没有吃苦。
作为口吃病人的国王和治疗医生的罗格间的相处与交往,自然是蕴涵在本书中的核心。尤其是为一位身份特殊的病人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和恢复信心的用心良苦。尽管英国的王室对于政治当时只是礼仪性的,但作为国王必须面对公众去发表演说,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魅力,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口吃和自卑的心态自然是断然是不允许发生在国王身上的。克服这一切的障碍需要医生和病人间的双方充分配合,任何一方的不合作都会造成努力的白费。可以看到罗格的方案是切实有效的,从细心修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难于被国王发音的词到增强其在公众场合的勇气和信心,经过不断的演练和实战,国王最终走出了这个阴影,战胜了并超越了自我。 从羞怯口吃的公爵演变成精彩演说的国王,这个看似平凡的过程背后实则展示了一个不平凡的真相,那就是一个平民医生与一个国王之间,用平等人格间构筑起的相互信任、关爱和信心铸就了一股的默默力量,一种无声的伟大。
人只有通过说话才能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因为说话是最简单、最直接、最容易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意图。但是如果讲话中存在不流畅、阻塞或者重复,那么说话的效果将大大折扣,更何况在演讲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演讲的分量。如果演讲的人是国家元首,其司空见怪的事情就是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但是如果这位元?患有这样的毛病,想必本人的内心一定也非常痛苦。作为社会公众人物,话语表达能力出现问题,就会对其形象和名声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这本《国王的演讲》的内容恰是讲述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他患有口吃,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他们普遍认为他的发音有问题,主要是精神紧张、焦虑、应激,其精神因素是引起口吃的主要原因。让他舒缓紧张情绪,可是都没能奏效。他几乎都要绝望的时候,在妻子的鼓励,积极配合医生医治帮助下,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矫正口吃的毛病,发表了一篇又一篇至关重要且精彩的演讲。
这位医生首先发现了国王的自身体质是引起发音不畅的一个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不自信。国王的背后还有一个最强有力的精神靠山,那就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干练、坚毅,是丈夫忠实可靠的支撑,在这位王后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英国人推崇的“绝不抱怨、绝不推诿”的人生观。在乔治六世对于治疗有所怀疑的时候,她给予了精神上帮助和支持。
随着史料的披露,乔治六世的口吃一生都未能治愈,每一次重要演说都靠语言治疗师协助。治疗师会将那些他发音不够准确的词换掉,更换为他容易发音的词语。但这些不能掩盖的是,历史上的乔治六世是一位了不起的国王。他性格内向羞涩,在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兄长爱德华八世逊位之后,不情愿地被推上了王位。更为麻烦的是,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位谨慎、谦逊的国王面对纳粹四处点燃的熊熊战火,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王者风范。他向英国人民献上了一篇流利而坚定的圣诞演讲,大大鼓舞了国民士气。
口吃的毛病对他来说是不幸,上帝也没有给他好的体质,但是上帝给了他另外一个品质,就是坚强的毅力。就靠着这个他抵抗了病患,1917年,由于认定他的健康状况不适于留在海军,他参加了皇家海军航空兵。1918年转入新成立的皇家空军,1919年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面对口吃,他不断练习以此抵抗了口吃,发表不少精彩的演讲!面对突如其来的即位,他惊呼:“这不可能!但愿没有发生!”但是很快冷静的去面对这突发事件。
除却二人的关系,书中更多讲述的是乔治六世通过自身努力,克服掉自己先天缺陷的事情。本来作为一名国王,曾经的公爵,他根本无需有这些烦恼,但是作为一名公众人物,结巴反倒成了一个致命的缺陷。乔治六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好到处求医寻治,这才结识了本书的另一个主人公。当然,乔治六世能够克服困难,战胜口吃,虽然他依靠了罗格的帮助,但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所以此书也可以算是部励志之文吧。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试想一下,换作是你,数年里每天选出一小时来进行自己最讨厌的训练,你能坚持下来吗?至少在这一点上,乔治六世堪称伟人的。幸运与不幸运之间,很多时候很难去分辨的十分清楚,一切的转变动力更来源于内在因素。
本书的作者之一马克·罗格,也就是本书主要人物之一平民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嫡孙,与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外文主编彼得·康拉迪,这位知名传记作家及新闻工作者,两人一同根据罗格的日记以及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以平实的语言写下了这部传记。
在这本传记性质的作品里,两位作者以英国文学特有的克制态度透露王室极其私人的一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精神,不再将王室与平民之间的交往打上童话般幻彩的印记,摒弃了历来描绘英国王室文学的刻板塑造,以平实的文字与确切的资料来展开叙述,使之饱满而可信。此书特色鲜明,既是王子与平民交往与沟通的故事,也是病人与医生彼此理解的故事;既是私人家族史与王室秘史的体现,也是英国现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所有的意指汇集一处,则成为带有励志色彩的文字表达。命运让两个男人相识,友谊让两个男人相知,在勇气与毅力的映照下,最终完成各自使命的召唤,谱就一曲超越阶级超越自我最后震撼人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