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部内地作家至今未能超越的作品。
“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我并没有意识小说到了最后,只是情不自禁地被带入了对于主人公的婚姻以及各种同样无奈事物的思考当中。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就是《围城》。“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
唐晓芙是方鸿渐最想牵手走向婚姻的人,他们原本也两情相悦,是最理想的爱侣。可惜方鸿渐不幸被她表姐选中了——“我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 ,向唐晓芙说出方的过去。致使方失去了心上人唐小姐。于是这一对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完了。
孙柔嘉是后来与方鸿渐走进婚姻的人,但她在方鸿渐心目中只不过是“不讨厌”。若依赵辛楣那句“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结交做朋友”来看倒是不错,两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没想到这胖子接着发的那番先旅行后结婚的“高论”竟成了谶语,这对先经过旅行的男女果然结婚了(虽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鸿渐结婚的决定在我们看来好像没必要,可是设身处地想:其实方鸿渐走的每一步都是当时唯一的途径,等于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鸿渐荒谬的结果,这就是钱钟书的手段高明之处了。后面的故事证明,这个注定了的婚姻却并不快乐,之前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向破裂。这样的婚姻的确会让人不堪忍受,想要逃脱出来。这样的婚姻生活,在很多的家庭中仍然看到它的影子。
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其实任何婚姻都可以成为围城,它是有着局限性的,问题是在你是不是甘于和对方处于其中,能够相互包容、爱护。也正是这种限制,才让双方得以变得更加成熟,得以领会人生的真谛。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不仅在婚姻,工作与事业、在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等等,甚至整个生活,本就是一道道围城。
方鸿渐也处于他内心的"围城"之中。因为他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他靠着丈人的资助肩负着大家的期望出洋留学,却生活懒散,学业无成。但是面临回国,需要有所交代的时候,他被迫他花钱购假学位。这个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让他处于无奈的境地之中。.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 在买假文凭之前, 他也问问良心, 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 要看报条, 丈人是商人, 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 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也许从方鸿渐的内心的"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接二连三的围城,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
人总是拼命地想得到,却在得到后又迫不及待地要丢弃。还不如索性在得到之前就把可能的后果想好,然后下定决心。要么就好好珍惜已经得到的,莫去想其它的了。
比如有人在上大学之前,拼命地学习想上个好学校,但是在这个梦想已经实现的现在却又急着想毕业,结束这样感受不到什么人生价值的生活。我们总是在憧憬时把事情想得无限美好,身处其中时却抱怨不停。但是这有什么用呢?不如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好好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美好。哈佛图书馆墙上写的好:“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美好,看到为了得到“今天”,“昨日殒身之人”所付出的艰辛。既然已经选择了,何不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当一切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围城也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渐也会喜欢,假恶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从《围城》这篇小说的风趣幽默、内涵丰富的文字中间,我见识到了钱钟书先生的“文化昆仑”的个性魅力。
正如他的名字,他钟情于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其实如果没有《围城》,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钱钟书,但知道的人中又有谁真正了解他和他的文字?有人甚至认定他是一个爱吊书袋的学究,或把他的绝俗看成老式的清高。然而面对《管锥编》却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曾经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钱钟书简直被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他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惟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所有对钱钟书有一点点或更多了解的人们的共同心声。
他是横扫清华风华绝代的幽默才子。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立即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使不少同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到清华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最怪的是他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孔庆茂的《钱钟书传》中曾写到一则趣事:同学中一位叫许振德的男生爱上了一位漂亮女生,在课堂上就不住地向女生暗送秋波,钱钟书本来上课就不听讲,他把许的眼睛向不同方向观看的眼神变化都画了下来,题为《许眼变化图》,没等下课就把画传递给其他同学,一时在班上传为笑谈。直到若干年后,居住在美国的许振德每提起旧事,还禁不住哈哈大笑,传为美谈。这也许是钱氏最得意的绘画作品。 1933年钱钟书从清华外文系毕业,校长亲自告诉他要破格录取他留校,陈福田、吴宓等教授都去做他的工作,想挽留他,希望他进研究院继续研究英国文学,为新成立的西洋文学研究所增加光彩,可他一口拒绝道: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率真狂傲可见一斑。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