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寒假读书报告】——2008级本科生党支部郭安娜
发布时间:2012-03-02
访问量:
58

《中国哲学简史》——静默的中国哲学

寒假期间,买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于深夜静默地读,读出了诸子百家众多学派的产生发展,读出了各派的针锋相对和相互包容,也读出了自己心中静默的中国哲学。

哲学是一个难以定义的词汇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后有反思的思想,是为学(知识)与为道(心灵境界)的结合。这的确是精妙的阐述,但我认为哲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世界。物质的极大繁盛却反衬出劲升的极大贫乏。人类的文明使他们骄傲地站在世界之巅,却不得不去面对无法跳下的尴尬。哲学无疑是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而其中,中国哲学也自有其与众不同的作用。《大学》中有关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经典阐述。这里我斗胆借用说明我心中静默的中国哲学的现实作用。

一、                      正心、修身

中国哲学的作用突出的表现在它对个人道德修养培养的重大意义。

中国哲学首先承认人人都可以道德修养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儒家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又如佛家所云:“人皆可成佛。”

其次,中国哲学的个人最终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即个人修养,“外王”则是对社会的功用。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败,官吏流散带来私学的兴盛。孔子作为第一位私学教师,在个人道德与修养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孔子倡导的“忠恕”要求人们能够推己及人,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其“知命”思想被理解为消极的宿命思想,但冯友兰先生认为“知命”其实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对外在的成败无所萦怀”。这或许能够成为你我人生失意后永不言败的动力,“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知命”的具体表现。孔子的另一重要思想是义。义者宜也,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道德所规定的事情就是最终目的,是出自内心的,而不是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否则会沦为儒家所鄙夷的“逐利”。儒家的义利之辩是我不太欣赏的一个方面。我方认为世界运转对人类而言唯一目的就是能更好的生活,但客观环境好坏优劣将给人民生活带来不确定因素。因此,对现实世界相关利益的争夺符合人类本性,尤其是在竞争的世界,不能成为批判压制的对象。当然,这里强调的是整个人类的需求,而不是个别人扭曲的争夺。因此,逐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没有必要回避甚至诋毁,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即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即爱人,但这种爱是有差等的,而墨家的兼爱则是最广博的,这是其代表下层阶级利益决定的,与其武士出身而不无关系。在个人修养方面,我认为道家最值得称赞的是他们所宣扬的任自然之性,不走极端,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一点与佛家的禅宗有相通之处。至于名家,不妨看作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辩论上的成功,这一点在我们失意之时也未必不可。

再次,中国哲学在思想上还要解决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出世与入世的关系,就我个人认为,可以看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出世与入世是统一的,不存在绝对的出世与入世,也就是说,出世入世是相对的。就好比个人离不开社会,离开了社会,个人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似乎有不妥之处。个人道德修养上,并不是选择出世还是入世,而是如何使二者统一起来。否则庄子就不会和方内的学派有冲突了。由出世和入世自然而然引出了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先生的划分我是十分赞同的,而且人们目前也应该从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迈进。

二、                      齐家

中国的家族观念很强。家族观念,我认为可以把他人算在内,这也是一种治世的理想。其中对家人,要重视礼仪和祭祀。如今这两方面子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渐渐远去,这是很可悲的。对比一下中韩两国对礼仪和祭祀的传承和其产生的结果就不难得出结论:礼仪与祭祀不同于墨家为了推广其观点所采用的迷信鬼神思想,它们只是对祖先和亲人的敬重和爱,对于齐家有重大作用。对他人,我不赞成杨朱的反任意观点和墨家的兼爱观点,在现代社会,或许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有差等的仁爱观才更符合实际。同时,对别人的爱要适度,过犹不及是儒道两家都赞成的观点。

三、                      治国

治国,就不得不谈到治国的理想与措施。儒家在治国方面的观点是圣人为王,民贵君轻。孔子的政治理想或许就是在《论语·先进­》“侍坐篇”中“吾与点”的太平盛世,而孟子的政治理想或许就是《孟子》中孟子向齐宣王宣扬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的富足生活。而儒家的治国措施主要依靠周礼和仁政。道家的政治理想是老子“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措施是无为,这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废世之祸源,第二步无为而大治。汉初实行此法尚可,但今日却万万行不通。法家的理想是建立绝对权威的集权式国家。我认为,法家与道家的无为是完全对立的:道家是绝对的个人自由,无为在于消灭欲望,这是源;而法家是绝对的个人控制,无为在于建立制度,这是流。所以法家治国措施就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目的只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样才可以服从权威。但正如道家观点:物极必反,过于统一也不利于治国。秦焚书坑儒,却快速灭亡,汉罢黜百家,却长治久安。二者只是一个度的区别。再如文革时期思想的高度统一,却因为错误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而带来十年浩劫。

如今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有道理的。我们国家从风雨中走来,如今在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并不全都统一,仍有一部分贪图私利、损害集体的个人在兴风作浪,这是,法就是最好的武器。我总认为,法与德,或法家与儒家在人们思想不统一时,应结合起来,而且要以法为主,因为有时仅靠道德,并无法律之功效。而在思想较为统一时,道德应占主要地位。《论语》中孔子说治理国家的三个基本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民之信最为重要,可见统一信念的重要程度。

《礼记》中把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乱世、小康和大同。如今我国已基本实现小康,但前进路上仍有许多矛盾,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中庸》中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大也。”这或许就是和谐的哲学意义吧。

四、                      平天下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当时对外交流也几乎没有,所以“天下”在古代就指中国。在这里我想把天下理解为世界,而世界又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当今人类社会似乎又再重演历史。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当今世界也是国家林立,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按孟子的说法,治道有两种:王和霸。成王得凭借自己的仁义,成霸得凭借自己的武力。秦国当初凭借耕战即靠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成为虎狼之国,而当今之世,美国等国也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动不义战争。历史开了一个何等奇特的玩笑。世界同样需要和谐,虽然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世界文明应该是多样的、包容的、和谐的。“君子和而不同”是最好的哲理概括。

人类同自然的关系十分紧张。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惩罚,人类坐在工业文明的钢筋水泥上却看不见远去的自然。道家或许能解开人类的困惑。《老子》中说:“反者道之动”则说明了物极必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都强调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顺乎天分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根源,顺乎人则是一切痛苦与恶的开端。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个孩子。

五、                      止于至善

哲学的发展没有最好,世界的发展中没有最好,所以人们的探寻将会永不停止,对于人类而言,探寻的过程就是至善。以上就是中国哲学对我的启示。他说了很多话之后选择了沉默,在历史上辉煌而如今却沉默。它像一条锁链,一个个流派就像一个个铁环,有交错,有延续,有斗争。弄不清这条锁链的脉络,就会被束缚,弄清它的脉络,就成为引导我们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正在努力,努力实现一个大国崛起的梦想,中国哲学,也必将明确自己的历史地位,当仁不让地成为复兴中华这一宏伟进程上的领导力量!

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简史》《论语》《孟子》《大学》《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