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精神之我见
卢娇200830570234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正因为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所大学都应塑造或发扬符合本身实际的、满足时代及未来需要的精神,从而保持大学的生命之树常青。但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精神,其中对一个大学的大学精神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三点:
1、选择校长至关重要。治校要有校训,校训乃一校精神风貌的体现,且与一校之长的治校理念关系甚密。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好的校长是带起一所好的大学的前提条件。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的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南开没有张伯苓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因此,一所好大学,必须要有好校长,而最重要的是要有选拔好校长的运行机制。
2、建设校园文化义不容辞。大学是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奔放的家园,大学精神就充分体现、弥漫于校园文化中。较之于社会的其他角落,大学校园显得更为纯净。身居其中的大学人也不知不觉地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精神的塑造或发扬应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步进行。
3、师生关系有待改造。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校园永恒的主人,正由于他们的共同努力,才建设了大学精神,发扬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传道、授业、解惑”本应成为教师的光荣职责,每一个学生也都应具有尊师重道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理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万物的真理。
而华南理工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华工精神” ,它具有爱国兴国、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本质特征,其“博学 深思 明辨 笃行”的校训会一直铭记在心。校友李东生曾深情地说:“一日华工人,一生华工情”。从这个校园走出去的每一名毕业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华工人”。虽然我即将告别母校,踏入一片新的天地,拥有一批新的朋友,但是,无论我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天涯,母校永远都是属于我的一片天地,永远都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永远还念着、关注着、热爱着、期待着这里的良师益友。
在我们将要打点行囊,踏上新的征途之际,我希我们会把华工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和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永远留在身边。今后不论走到哪里,有什么样的困惑,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都会让它点亮心海的航灯,挂上事业的风帆,向着成功的彼岸,劈波斩浪,高歌猛进。今后不论走到哪里,工作在怎样一个岗位上,我都会纪念着并祝福着我的母校。
当前,全体华工人正在为把我校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不但需要几代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奋斗,而且也需要十几万华工校友的大力支持。就算以后走出校园,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母校、宣传母校、支持母校,做忠诚、热心的华工校友。也期待着以后可以常回“家”看看,再相聚在明静的东西湖畔,相聚在美丽的小谷围岛。
华工,我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