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工精神之我见】易俊(2008本科生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2-04-24
访问量:
76

华工精神之我见——易俊

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空气中四处弥漫着果香和灿烂阳光的气息,带着那么一缕兴奋,那么一份憧憬和那么一丝迷茫,我来到了华工,开始了我的新的求学之旅。时光悄无声息地从指间溜走,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华工这座全国闻名的学府中度过了四个春秋,华工的务实求真,踏实苦干,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精神也早已烙入我的灵魂深处。

刚进大学的我总喜欢一个人跑去图书馆,尤其是午后时光,在静悄悄的三楼的某一角落的窗台前安静的坐着,细细品茗着一本本厚薄不一的各类小说;累了,就站起来或俯视窗外那些在阳光下笑的格外灿烂的绿叶,或眺望着窗外的天空,偶尔常年灰蒙蒙的天空也会呈现出一片浅蓝,心情便会莫名的雀跃整个下午。在这里,你随处可见那些勤奋用功的同学,阅览室,自习室总是坐的满满的,他们或埋头苦读,或掩卷沉思,或奋笔疾飞,从他们那张张青春洋溢的脸上,你可以明显感受到那种认真刻苦,自强不息的气息。在这里,你也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他们有些是在认真备课,有的是在查找资料,也有些是在继续“充电”,和同学们一样,他们在座位上安安静静的坐着,认真的钻研着,四处都静悄悄的,只有那沙沙的写字声,轻轻的翻页声以及窗外那呼呼的风声,阳光洒进来,整个图书馆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的清香。我想,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这种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才铸造了华工的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924年,孙中山先生命邹鲁创办广东大学时,亲笔题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校训。1934年,在华工、华农所处地址兴建的原中山大学,也以上述15字作为校训。后中山大学把它简化为10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华工新校训从其中提炼8字,组成两句,既体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又有所创新,且高度精炼、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与学校牌坊、北区校训石及学校古建筑有历史渊源可循,与新校徽相统一。“博学”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三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华工这剪短而又深刻的八字校训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工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不仅要抓住时代的脉络,紧跟时代的发展趋势,更要秉承开拓创新的理念继续挖掘记录华工绵延近60载的沧桑底蕴,追寻大学最富质感的精神纹理,包括校训、校徽等精神图腾的深层意蕴,以实际行动守望华工精神、弘扬华工精神, 使其成为激励华工人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在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它们作为自己成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把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报国之才和报国之心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虽然我们只是众多华工人中的一份子,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着华工精神,华工必将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