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历史最佳!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8支队伍斩获医创赛复赛一等奖
日期:
2025-08-05
浏览量:
13

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一带一路”国际竞赛 (简称“医创赛”)复赛中,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8支参赛队伍斩获一等奖,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创造了我校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充分彰显了医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

医创赛前身为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是由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创新竞赛委员会主办,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10届,已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是医科类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本届大赛设有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交叉学科、基础临床六个学科赛道和国际赛道,吸引了全国百余所医学院校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

参赛队伍的精彩合影留念


在历时一个半月的复赛角逐中,医学院学子表现亮眼,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实力:

口腔医学赛道:项目《基于BMP2@PLGA微球的牙颌骨修复材料制备及其成骨性能研究》率先拔得头筹。

交叉学科赛道:项目《3D打印仿生微纳机器人靶向降解癌蛋白的胃癌精确治疗研究》和《自发电微针导管电控释放NGF 促进周围神经缺损修复》同时折桂。

药学中医药赛道:以传统中药材白头翁为基石的创新项目《白头翁皂苷通过调控NF-kB通路抑制炎症缓解椎间盘退变及疼痛的研究》斩获一等奖。

国际赛道(学院首次参赛):项目《具有自适应性能的光热响应自发电水凝胶应用于糖尿病创面愈合》成功突围获一等奖。

基础临床赛道:三支队伍在铁死亡、肿瘤靶向治疗、衰老认知障碍等前沿领域的研究获得评审专家高度认可,分别凭借创新研究类项目《细胞间铁偶联在焦虑疾病中的表型与机制研究》和创新设计类项目《肝源性LCN2介导衰老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外泌体EGFR作为结肠癌靶向治疗药物伴随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拿下三张晋级总决赛的入场券。


 项目名称

 指导教师

 参赛学生

 《基于BMP2@PLGA微球的牙颌骨修复材料制备及其成骨性能研究》

 李庆涛

 陈毅超、陈晓铃、兰天宇、叶颖萱、陈景航

 《3D打印仿生微纳机器人靶向降解癌蛋白的胃癌精确治疗研究》

 张云娇

 刘夕睿、欧智杰、 蔡志铭、付满春、唐譞

 《自发电微针导管电控释放NGF 促进周围神经缺损修复》

 高会场

 朱家瑶、徐周军、陈杰、杨阳、郭文婧

 《白头翁皂苷通过调控NF-kB通路抑制炎症缓解椎间盘退变及疼痛的研究》

 吕凤娟

 杨钟慧、刘虹利、宋亚轩

 《具有自适应性能的光热响应自发电水凝胶应用于糖尿病创面愈合》

 高会场

 薛伟伟、杨滢、张洋、 李思琴、蔡仲逸

 《细胞间铁偶联在焦虑疾病中的表型与机制研究》

 王卓/杨琼

 陈萍、陈炯谋、卓于亭、任政睿、何子卓

 《肝源性LCN2介导衰老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王卓

 李楚约、曾汶清、吴小兰、吴泽容、李梦涵

 《外泌体EGFR作为结肠癌靶向治疗药物伴随标志物的可行性研究》

 丁涛

 连茜慧、翁钰涵、王孟德、李思颍、许子璇


以上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学院“医工结合”的鲜明特色,获奖项目均立足临床需求,创新融合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如3D打印仿生微纳机器人、自发电微针导管等创新设计,展现出医学科研的新范式。

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医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科创活动,构建了“全程化、梯队式”的创新培养体系。针对本次大赛,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学院早启动、早部署,早着手,从大赛通知发出后即启动了系列动员、选拔等工作,专门成立专家指导组,组织专家团队及项目指导老师进行多轮赛前指导,从课题设计到路演呈现进行反复打磨,为本次比赛创下的佳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医学院以该项赛事为契机,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育人理念,持续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本次突破是医学院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成果。目前,晋级团队正针对全国总决赛做最后冲刺。本届总决赛将于8月在山东大学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00余支顶尖团队展开最终角逐。


地址:中国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B2大楼

邮编:510006

电话(Tel):+86(0)20 81182623(办公室) 81182620(招生) 电子邮箱:scutyxy@scut.edu.cn

2009-2014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