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电子与信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党建为引领,传承发扬“士子楷模”冯秉铨的精神风范,开展“学习冯秉铨,做四有好老师”系列活动,多措并举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弘扬教育家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冯秉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学家、教育家,是新中国无线电电子学科的奠基者之一。1958年,冯先生复办了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60多年来,冯先生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广阔深邃的学术境界、踏实严谨的治学作风一直激励着无数华园师生“生命不息、奋蹄不止”。学院传承先生之志,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从冯秉铨先生的高尚品德中汲取奋进力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创新传播方式,弘扬教育家精神。学院打造原创短话剧《家国情·士子志·冯秉铨育人之路》,讲述冯先生将一腔热忱献给国家、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演员面向学院全体学生招募,并于2024年6月10日成功完成首演。为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活动影响力,学院将常态化开展活动巡演,持续性优化叙事模式,擦亮电信引路人“冯秉铨”这一金字招牌。
▲ 学生原创话剧首演
利用专业优势,赋能思政教育。学院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冯秉铨先生跨越时空的对话”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在此基础上,学院正进一步升级冯先生数字人形象,创新数字技术运用模式,借助人物自述、人机交互等AI手段,推动“沉浸式”“互动式”“情景式”体验融入课程思政、团学活动等,拓展冯秉铨楷模风范传承路径,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 冯秉铨先生3D数字人物及实验交互场景
选树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
加强宣传,弘扬优秀师德风范。学院在官方主页上开设了“电信人”专栏,自2018年以来,先后推出了余英林、赖声礼、叶梧、尹俊勋等一批教书育人优秀代表的访谈文章,集中宣传老一辈电信人著书立说、努力奋斗的先进事迹,激励教师见贤思齐。此外,学院官微开设了“师说心语”系列访谈栏目,呈现学院教师深耕教育教学一线、点燃学生思想火花的精彩故事,带领学生走近优秀教师,倾听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方略。
▲公众号师德宣传推文
表彰典范,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学院制定《“学习冯秉铨,做四有好老师”年度人物(德生奖教金)评选办法》,设立“终身成就奖”等9个奖项,表彰在科研、教学、育人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目前共完成3届评选,合计表彰韦岗、冯穗力、褚庆昕等优秀教师42人次。其中,具有36年党龄、32年教龄的学科带头人,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岗教授是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建党100周年广东省教育工委优秀党员等称号,在教研“必答题”中交出了备受赞誉的高分答卷。广东省教学名师褚庆昕教授同受表彰,其主讲课程《射频电路与天线》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指导的研究生中有10人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有6人的论文获得“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生动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担当作为。
▲ 2024年度年度人物(德生奖教金)颁奖典礼现场
聚焦能力提升,赋能教师成长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学院着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成立课程思政教研中心,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课程思政教研中心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积极组织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培训,培育申报校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现有示范课带动其他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截至目前共建设有8门本科生和7门研究生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信原理》入选首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1门课程入选《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二》。
成立教师发展分中心,聚焦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组织“新技术赋能教学”系列教学工作坊、午餐交流会、竞赛培训、教学交流分享会等活动,强化教师发展分中心建设,推进教学能力提升。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教改项目申报,积极开展相关辅导工作,学院教师连续6届进入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决赛。以学院实践教学亮点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教学成果,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5项。
▲ 竞赛培训
成立领域工作组和青委会,聚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分领域成立发展推进工作组,目前已成立了通信与网络、智能信息处理、电磁场3个学科领域工作组,主要负责学科领域规划与发展推进、亮点成果培育、有组织科研、人才引进与培育、教学指导等工作,每年撰写年度学科方向发展分析报告。工作组组长由学科带头人担任,以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造诣,助力年轻教师找准研究方向,快速步入正轨。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委员会,在科研、职称晋升、人才项目申报等多方面帮助教师成长,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青年教师交流会,对申报人才项目及推荐参加学校职称评审的老师,组织专家逐一点评辅导,提升竞争力;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一对一”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更好适应岗位工作,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建立青年教师“数据库”,培养重点对象,采取“单独动员、有效激励、持续跟踪”的策略培养对象,加速培育更高层次人才。
▲ 电磁场领域组召开第一次会议
实施兼职教授制度,多途径丰富人才结构。聘请电子信息领域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授,为学院的教学科研事业注入新动能,促进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信息通信人才,在成果转化与应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其中包括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资深副院长蔡康博士、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胡云卿博士等。
坚定心有大我,挑战时代课题
学院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积极打造胸怀“国之大者”,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核心使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学院全面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来,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7名、广东省杰青2名;全院教师获批科研项目807项,科研经费达6.34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15奖项,获批专利2051项,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4项。
推进有组织科研,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学院积极引导教师将“小我”融入“大我”,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2023年,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面向移动通信的天线与射频电路”,这是华南地区电子与通信领域获批的首个群体项目。该研究群体在移动通信技术从3G到5G的代际更迭中形成“紧跟国际前沿,突破关键技术,对接行业需求,实现转化应用”的鲜明特色。同时,学院在推动解决5G/6G通信关键技术亦跨出了重要的一步,2023年,在毫米波集成电路领域产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被誉为“芯片国际奥林匹克大会”的集成电路领域顶级会议ISSCC上,这是华南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ISSCC上发表论文,也是华南地区机构作为第一单位的首篇。
立足特色专业优势,服务重大战略需求。学院立足于区域及自身应用基础研究优势,服务重大需求,服务地方企业,促进技术转化。例如在建言献策上,针对广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困境和转型瓶颈,围绕广东重点领域、行业的工程问题,形成研究报告和院士建议报告,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东省制定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提供重要参考。在通信领域,面向基站天线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降低其产品成本,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支撑京信基站天线保持全球前三的地位。在智能图像识别领域,开发了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手写识别引擎,相关成果授权给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使用,同时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4项。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以冯秉铨先生为榜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为学校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百强大学贡献电信力量。(供稿/电子与信息学院,审核/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