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应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邀请,香港城市大学机电工程系六位知名教授赴我校展开学术交流、产业调研及学科建设座谈。六位专家教授分别在逸夫人文馆会场和逸夫科学馆会场举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的众多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逸夫科学馆学术报告现场
逸夫科学馆分会场由广东省毫米波与太赫兹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车文荃教授主持,香港城市大学彭慧芝教授、陈仕俊教授和王文瀚副教授出席并做现场报告。
彭慧芝教授作学术报告
彭慧芝教授是IEEE、AVS和ECS Fellow,是纳米技术领域的杰出学者。彭教授在纳米技术和微系统领域共有11项专利,发表技术文章超过400多篇。她的报告题目是《Development of Nanotechnology for Biosensing, THz, and Meta Devices》,该报告全面展示了3D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的相关技术基础、高灵敏度监测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基本理论,以及其被应用于影响细胞迁移行为和分离癌细胞的案例。此外,彭教授还同时展示了如何使用纳米压印技术制造的具有扭曲角度的多层超表面,设计可用于光操纵的手性魔角。
陈仕俊教授作学术报告
陈仕俊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半导体激光器的非线性动力学、光学混沌生成、光纤上的无线电以及光子微波生成,陈教授是该细分领域的知名学者。他的报告题目是《External Cavity Modes for Laser Dynamical:Photonic Microwave Generation》。在报告中,陈教授讨论了一些关于生成方波开关、绝热调制振荡和高维混沌的最新进展。详细介绍了基于外部空腔模式(ECMs)的机制,理论上分析了稳定和不稳定微波振荡之间的方波切换。此外,还介绍了如何在绝热调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在光载波上实现了微波频率调制连续波(FMCW)的产生。
王文瀚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王文瀚副教授曾获得IEEE RWP国王奖,是超表面天线设计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报告题目是《Discrete Electromagnetic Metasurfaces and Sources: Theory, Design and Applications》,该报告简要介绍了超表面领域的行业进展,着重梳理了他所带领的团队最近在离散电磁超表面所做的工作,在近期工作中,王教授团队率先测试了异构超表面结构与有源超表面结构,并进行了系统性能对比,相关工作国际影响力突出。
逸夫人文馆分会场由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官权升教授主持,代琳教授、周伟诚教授和陈皓敏副教授出席并进行现场做报告。
逸夫人文馆学术报告现场
代琳教授作学术报告
代琳教授是2007年IEEE WCNC最佳论文奖和2009年IEEE马可尼论文奖共同获得者,并于2007年获得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她的报告题目是《Random Acces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s: Connection-based or Connection-free?》,该报告首先介绍了她最近提出的随机接入统一分析框架,并展示了如何描述基于连接和无连接的随机接入的最大有效吞吐量,以制定有利的连接建立标准。在讲座的最后,代琳教授强调了该分析对机器与机器(M2M)通信的接入设计的实际意义。
周伟诚教授作学术报告
周伟诚教授是IEEE 多个知名期刊的的编辑,其发表的学术成果谷歌学术被引超过10000次。周教授于2002年在西班牙塞维利亚获IEEE工业电子协会年会的最佳论文奖。他的报告题目是《Neural Network: From McCulloch and Pitts model to Deep learning》,在报告中,周教授从第一个人类大脑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开始介绍,逐步延展到最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和配套算法,报告内容整体详实丰富,深入浅出地描绘了深度学习在本世纪的发展历程。
陈皓敏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陈皓敏副教授是2013年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和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杰出论文奖的共同获得者,是《神经工程杂志》的编委成员和《大脑百科全书》(IEEE-Wiley)的领域编辑(神经信号处理和成像)。她的报告题目是《Transforming Real-Life Applications with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在报告中,陈教授回顾了神经接口和生物神经回路的数学模型的发展。同时陈皓敏副教授讨论了他们最近的工作,即如何用大脑连接启发的策略来改善人工神经网络的终身学习,并提高人机交互系统的性能。
提问环节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六位专家给与了详尽的解答。专家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前沿的学术研究内容,使在座观众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赢得了阵阵掌声。
今后,学院将陆续邀请国内外专家到访,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拓展合作与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华南理工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文/马若炎,图/李翔宇、周子豪,初审/唐杰,复审/曾抒姝,终审/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