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潘子超博士:混凝土细观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
报告题目:混凝土细观模型构建方法及应用
报告人:潘子超 博士(同济大学)
报告地点:14号楼205室
报告摘要:在结构设计中,混凝土被视为一种各向同性的均质材料。但在小尺度上,混凝土则体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这成为宏观尺度上的混凝土材料参数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混凝土的细观尺度一般指肉眼可观测到的最小尺度,主要考察骨料对混凝土材料的影响。在细观尺度上,混凝土通常被视为一种由骨料、基体及界面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其中,骨料形状的模拟是混凝土细观模型的核心问题。本研究回顾了粗骨料(卵石和碎石)建模方法的发展历程。从简单的几何形状出发,到基于真实骨料的形状分析,介绍了常见的二维及三维粗骨料及混凝土细观模型的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简要的介绍了细观尺度上的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物质传输等问题的数值模拟案例。
报告人简介:潘子超,男,1984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泥基材料数值仿真及长期性能退化模拟、钢材腐蚀、极端事件下的桥梁结构安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参与面上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18篇(第一、通讯9篇)。
主要学习、研究和工作经历
1. 2016.05~至今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
2. 2014.03~2016.03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Erik Schlangen教授
3. 2009.03~2014.0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陈艾荣教授
4. 2010.10~2011.1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CSC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Paulo J.M.Monteiro教授
5. 2007.09~2009.03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陈艾荣教授
6. 2003.09~2007.06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