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无限,学科融汇 ——欢迎报考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人:张昊宇    发布时间:2025-06-09    浏览次数:99

如果你是立志投身合成生物科研浪潮的激情少年;

如果你对人工生命有着一个“自定义”的梦想;

如果你对科学与工程的多学科交叉情有独钟;

如果你怀揣生物制造的美好愿景与产业抱负;

如果你洞见21世纪的天空布满生物科学之光……

那么,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定是你不可错失的科学起点和人生孵化器。

 01 学院简介

历史底蕴深厚

 自1952年设立发酵工学专业,历经岁月沉淀,2004年正式成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发酵工程二级学科及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一级学科涵盖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医药生物学四个二级学科,发酵工程二级学科实力强劲。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学位点(生物技术与工程方向)为学科发展注入活力。2013年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此后排名持续攀升,2024年跃升至前20.81%,并有效支撑学校多个ESI学科的发展包括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

创新人才培养积淀深厚

学院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09年,我校开创性设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创新实施“2.5年基础理论+1.5年科研实战”的进阶培养模式,开创产学研协同育人先河。2020年生物技术专业首批入围教育部强基计划,通过定制化精英课程集群与研讨式深度学习矩阵的有机融合,打造“学科交叉-产教协同-研创一体”的多维育人体系,构建具有华南理工特色的“基础筑基-实践砺能-交叉拓维”拔尖人才培养范式,持续完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全链条培养机制。2024年入选广东省教育厅拔尖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学院拟通过构建一流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训练;构筑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实现学生成长路径个性化和创新特征融合。

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教职工71人,其中专任教师44人,教授27人,副教授15人,学院教师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7%;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99%,含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为本科教学奠定坚实基础。近五年,发表三大索引高水平论文5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顶级杂志论文;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企业项目。我院教师队伍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在生物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国家队”和核心力量,为教学及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坚实保障。

毕业于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交叉创新教师队伍

 科研平台完备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教育部“合成生物学与药物制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物酶与工业绿色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生物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及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要科研平台,另有校级研究院(方瑞创新药物研究院)1个,已建成学院共享仪器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同时,我院建有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赛莱拉干细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科研平台和实验室助力学生成长

校外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02  招生专业

注:以上信息,以校方正式公布最终版为准


生物技术(强基计划班)

 以学校“百步梯创新学院”为实施载体,实施“3+1+X”(“X”硕士生为 2 年,博士生为 5 年)动态进出的“本-硕-博”衔接培养模式。面向人类健康及生物产业,紧跟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跟踪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坚持以培养学术精英与未来学科和行业领军人才为出发点和目标,坚持产学研协同培养、理工医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重交叉的专业特色,硕博衔接阶段可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及相关学科进行深造。

 核心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细胞工程。


 生物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

 -广东省特色专业-

 以国家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广东优势和特色生物产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前沿生命科学理论、生物工程知识,重视学生的生物科学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未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工程科学和管理技术人才。该专业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发酵工厂设计实践、有机化学Ⅰ、流体力学与传热Ⅱ、传质与分离工程Ⅱ

 毕业去向:生物工程类公司、生物制药类公司、生物类研究所、卫生防疫、商检、外贸单位,及食品、保健品以及大健康等产业从事技术管理、工艺设计、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研究、生物检验、技术监控等工作,亦可在生物工程专业相关领域继续深造。


 生物制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面向生物药物研发、生产和管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化学、药学基础理论及生物工程原理与技术等知识,熟悉药物分析、药事管理、药品营销等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工程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该专业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

 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Ⅰ、流体力学与传热Ⅱ、传质与分离工程Ⅱ

 毕业去向:有关制药企业、生物工程公司、保健食品公司、生物药物研究所和卫生防疫、商检、药品监督检验、医药管理等部门以及工程设计院等从事生物制药、生物制品及各种生物工程产品的研究开发、分析检验、工艺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亦可在生物制药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生物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紧跟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兼顾生命科学研究及相关产业的最新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前沿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注重培养科学思维和专业技能,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适应生物和医学前沿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核心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

 毕业去向:生物学、医药、食品、发酵、农业等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到各类生物技术公司或有关企业单位从事生物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企业管理等工作,亦可在生物技术专业领域继续深造。

 基因组科学创新班

 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于2009年3月招收首届学生,由华南理工大学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同开展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主要面向华南理工大学所有理工类专业3年级本科生进行选拔与招收。作为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全新尝试,创新班学生在双方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华大技术平台的强力支撑下实现了多项“0”的突破,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创新班学生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


 03  培养特色

 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设计路线,并强化本科生的科研培训,由三个层面组成,即普及型的“本科生创新项目”、“自主科研训练(independent research)”和精英型的两个顶级国内外赛事(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外,学院开设有“校友讲坛”“强基论坛”等系列讲座,邀请校友或学者为学生作职业、学术等方面讲座。

导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加大全英教学与境外交流

 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分别共建暑期交流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伯明翰大学、布里斯托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等高校共建本科“2+2”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暑期,学院组织本科生分赴各大境外高校进行暑期国际交流,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英国曼彻斯顿大学暑期交流项目

香港科技大学暑期交流项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秋季访学交流

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交流项目


 “理-工-医”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交叉拓维

 学院适应国家对生物类人才战略需求,以大类招生突出通识教育,筑牢宽厚知识基础;依托理工科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从传统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培养既具有扎实生物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生物创新人才。

 奖助体系完善 助力学生成长

 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奖助体系,以“奖助学贷勤补”兜底学习之路,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专注于学业和个人发展。2024年,学院组织评选奖学金16类,累计评选出16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奖学金15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6人,校级奖学金57人,学院各类捐赠奖学金62人),合计发放奖学金57.35万元;学院全年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114人,评选、发放本科生助学金8类,审核报批爱心基金1人次,合计发放助学金55.87万元。

 04  培养成效

 竞赛获奖

 学院以优良学风建设和创新创业工作为核心,以校院政策激励、校友经费捐赠和服务为主要支持,注重引导和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近年来,在校生先后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赛特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赛金奖2项、银奖1项,国际遗传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赛银奖4项,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成长赛道银奖1项等。在校生荣获省部级、国家级各类奖项120余人次。

       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金奖

 2025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成长赛道银奖


 科研成果

 近三年我院学子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署名作者身份在Advanced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共65篇,其中,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Cell及其子刊上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共计8篇。

 毕业去向

 近三年学院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2%,其中2024届本科毕业生115人,就业率96.52%;毕业生前往国内外知名大学深造率逐年提高,2025届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攀升至60%,其中保送清华4人,北大1人。


温馨提示×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务公开信息敬请登录学校统一门户“本单位动态”栏查看。谢谢!
统一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