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行业知名学者学术系列报告会于B6-207会议室如期举行。应朱伟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王健君研究员来访并进行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朱伟教授主持,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报告会现场
组织器官在临床医疗中有着大量需求,低温冻存是运输组织器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目前的传统冻存技术存在如冰晶对细胞的破坏和冰晶形成机制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如心、肺等器官的废弃率高达70%-80%。王健君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利用纳米颗粒对临界冰核的边界效应,首次在实验室探测到随机、瞬间存在的纳米临界冰核,阐明了临界冰核的形成机制。该团队受寒冷地区低温耐冻生物体内抗冻蛋白的启发,通过定向固定抗冻蛋白,选择性研究能控制冰晶生长的抗冻蛋白不同面对冰晶生长的控制作用,发现抗冻蛋白具有既亲冰又亲水的特性,进一步首次提出控冰材料在冰水界面充分铺展性是实现高效控冰性能的分子机制,为控冰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王健君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研发的目前首个二甲基亚砜零含量的新型控冰冷冻保存试剂,实现冻存后的小鼠卵母细胞复苏率大于99%,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功能也得以保护完善。此外,王健君团队研发的新型控冰冻存材料已经应用于细胞与组织的深低温冷冻保存,部分新型控冰冻存试剂实现商品化,部分专利实现了转让。
报告期间,王健君研究员多次展示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低温冻存技术的独特魅力。
王健君研究员分享相关的研究成果
报告结束后,王健君研究员同参会师生就团队研究成果及有关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会后同学们表示此次报告帮助他们更加全面领略了低温冻存技术的应用前景,受益匪浅。
本次学术讲座由朱伟教授邀请、组织。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定期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交流学术思想和学术创新,为师生与前沿学术研究提供了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
附:王健君研究员简介
王健君研究员,获德国美因茨大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担任课题组长。曾任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曾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课题组长。现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微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任研究员职务。
王健君研究员致力于控冰材料基础研究,在结冰机理、防覆冰涂层材料、细胞/组织的冻存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两项,中科院化学所“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一项;参与了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各一项;参与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两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 Advances》《JACS》和《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APS)三月会议上,申请人关于防冰材料的研究结果被认为是该年度会议最具有市场化潜力的三个成果之一,并在该年会安排下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官方网站的未来:科学(Future: Science)专栏中(该专栏主要报道世界上的重大科学事件)报道了申请人防冰材料的研究工作。2014年以来成为Nature、Nature Materials和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著名期刊的通讯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