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红

基本信息

姓名:朱心红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老年痴呆症防治新策略研究;脑铁代谢机理研究

邮箱:zhuxh527@scut.edu.cn

办公地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琶洲实验室”

办公电话:020-88322325

招生专业


 博士生:生物学

 硕士生:生物学

 专业学位硕士:药学、生物与医药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1986.8-1991.6   河南中医学院 中医学专业    学士

1999.8-2002.6   第一军医大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 硕士

2002.8-2005.6   第一军医大学 神经生物学 博士


工作经历

2023.03---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授(二级)

2020.09---至今   琶洲实验室脑疾病与健康研究 中心主任、杰出科学家

2017.01—2021.12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主任

2016.03—2021.12   南方医科大学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08—2016.03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09—2016.09 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0.08--2014.08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

2009.01-2010.08  美国乔治亚医学院分子遗传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2005.12-2010.08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

2004.08-2005.12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讲师

2002.07-2004.08  第一军医大学生理学教研室   讲师

1995.02-1999.08  陆军153中心医院中医科  主治医师

1991.07-1995.02  陆军371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疾病专科中心  住院医师

教学与科研情况


教学

本科生教学:神经生物学

本科生导师制: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老年痴呆症防治新策略研究、脑铁代谢机理研究

研究生教学:脑科学导论


科研


科研兴趣

围绕重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与防治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探索建立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交叉研究复杂疾病的新医学研究模式,从分子、细胞、环路、整体动物到临床样本等多个层面对重性精神障碍发病机理进行基础和临床双向转化研究,开展人群筛查,寻找早期预警、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新策略,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加速基础研究的临床转化,快速提升我国精神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推动建设“健康中国”。

科研项目


在研的主要课题:

1.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2ZD0211700,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研究,5953.47万元,2022/06-2027/06,首席科学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930034,肝脏花生四烯酸代谢在抑郁发生以及抗抑郁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2020/01- 2024/12、297万元、主持

3.广东省实验室重点项目,基于智联网技术的重大精神疾病防治新策略研究、2020/09- 2023/9、5000万元、主持


结题的主要课题:

1.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精神疾病防治新策略研究创新团队 2017.01、首席科学家。

2.中组部“万人计划”2016, 40万/年、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81325008、抑郁症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2014/01- 2017/12、320万元、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91432112,杏仁核-海马CA1区-前额叶皮层环路异常在抑郁发生中的作用、2015/01- 2017/12、80万元、主持

代表性成果


1.Li HY, Zhu MZ, Yuan XR, Guo ZX, Pan YD, Yuan QL, Zhu XH*. A Thalamic-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Circuit Mediates Resilience to Stress. Cell 2023 March(阐释了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发现了听皮层的新功能。“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引人入胜的发现,对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潜力”;“这些发现有可能为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这是一项非常有趣的研究,对健康有潜在的广泛影响”—reviewers评语)JCR 1区,IF:66.9

2.Cao X, Li LP, Wang Q, Wu Q, Hu HH, Zhang M, Fang YY, Zhang J, Li SJ, Xiong WC, Yan HC, Gao YB, Liu JH, Li XW, Sun LR, Zeng YN, Zhu XH*, Gao TM*. Astrocyte-derived ATP modul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Nat Med. 2013 Jun; 19(6):773-7. (该工作被Nat. Rev. Neurosci.评为研究亮点;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脑研究所所长 Sandi C: F1000 Prime Recommendation of [Cao X et al., Nat Med 2013]. In F1000Prime, 28 May 2013;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2013年度中国基础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JCR 1区,IF:87.2(SCI引用352次)

3.Wang Z#, Zeng YN#, Yang P, Jin LQ, Xiong WC, Zhu MZ, Zhang JZ, He X, Zhu XH*. Axonal iron transport in the brain modulates anxiety-related behaviors. Nat Chem Biol. 2019 Dec; 15(12):1214-1222.(揭示了脑铁转运机制及其在情感调控中的作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编辑部配发了专题评论文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门户网站做了述评);JCR 1区,IF:16.2(SCI引用27次)

4.Qin XH#, Wu Z#, Dong JH, Zeng YN, Xiong WC, Liu C, Wang MY, Zhu MZ, Chen WJ, Zhang Y, Huang QY, Zhu XH*. Liver 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 Regulates Behavioral and Cellular Effects of Chronic Stress. Cell Rep. 2019 Dec 3; 29(10):3223-3234.(揭示了肝脏在情感调控中的作用和机制,为抑郁症“疏肝解郁”中医治疗法则提供了实验依据);JCR 1区,IF:10.0(SCI引用21次)

5.Zhu XH*#, Yan HC#, Zhang J, Qu HD, Qiu XS, Chen L, Li SJ, Cao X, Bean JC, Chen LH, Qin XH, Liu JH, Bai XC, Mei L, Gao TM*. Intermittent hypoxia promotes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and produces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in adult rats. J Neurosci. 2010 Sep 22; 30(38):12653-63.(该工作揭示了间歇性低氧抗抑郁的作用和机制,为调息疗法治疗抑郁症提供了科学依据);JCR 1区,IF:6.7(SCI引用168次)


学术科研
温馨提示×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务公开信息敬请登录学校统一门户“本单位动态”栏查看。谢谢!
统一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