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开馆的消息引爆微信朋友圈。包括小编身边不少同学在内,大量游客已经火速前往打卡啦!在对“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表示震撼之余,一些公众不禁发出感慨,“要是有围绕建筑和园林特色的专业讲解就更加完美了”。他们不知道的是,最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组织一批学生志愿者正好干了一件“顺民意”的实事。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建院学子是如何发挥专业所长解读文化馆新馆的“建筑之美”吧!
为做好文化馆新馆“建筑之美”园区建筑和园林特色梳理工作,2023年3月下旬,应广州市文化馆邀请,建筑学院启动学生志愿者招募活动,希望能发挥同学们学科专业专长,深入挖掘“一个中心、四个园子”的建筑设计亮点和知识点,形成可供导览使用的文字稿,进而帮助文化馆达到向公众普及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知识、营造理念和审美精髓、传递古建筑在现代演绎的创新思路等目的。
招募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报名踊跃。经过认真筛选,组建了由硕士生和本科生共10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负责翰墨园和广绣园的建筑和园林导览词梳理工作。
3月31日,学院召开了动员部署会。会上,学院党建工作室指导老师和志愿者们商定了分组和组长名单,明确了工作内容,确定了进度安排。
4月8日,志愿者们前往文化馆新馆接受“岗前培训”。上午,广州市金牌导游崔康晋为大家作志愿者通用培训。崔导游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志愿者们介绍撰写讲解词的小技巧,传授导览词的撰写要求和要点。随后,广州市文化馆专业讲解员对志愿者们进行实地培训,指导大家如何规划导览词的内容,让同学们进一步领会讲解词撰写的特点。
下午,志愿者们根据撰写工作分工在新馆自由参观和调研,收集资料和拍摄照片,对场地中的建筑与园林进行更深入的体察。大家从游客和导游两个不同视角来思考导览词撰写要领,收获颇多。
在之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志愿者们紧锣密鼓地整理资料、撰写文稿。为了把业余的事做专业,小组内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头脑风暴,对文稿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力求以精准表达完美呈现建筑和园林特色。文稿撰写工作得到了徐好好和郭祥两位老师的支持,他们向志愿者们详细介绍了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建筑细节,对文稿内容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宝贵建议。
目前,翰墨园和广绣园的导览词终稿已呈交文化馆,将在审定后供导览员在讲解中使用。志愿者们一致表示,非常幸运有机会深度参与讲解词的撰写工作,在这个专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对促进专业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工作计划,下一阶段建筑学院党委将以暑假社会实践的形式再次组织志愿者开展对公共文化中心、广府园和曲艺园导览词的撰写工作。感兴趣的小伙伴,后续可留意党建工作室发布的报名通知。期待更多的小伙伴加入,和我们一起感受、一同解读文化馆新馆的“建筑之美”。
图文/许湘旎 初审:赵倩,复审:周恒洋,终审: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