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魏宗财
性别:男
职称:副教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经历
2017/01,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城乡规划学专业,获哲学博士
2008/06,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
2005/06,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7/0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5/03-2016/12: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助教、高级研究助理
2008/07-2012/06: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规划局,城市规划工程师
社会兼职
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空间治理专委会委员
全国地理学研究生联合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
研究方向
主要方向集中在智慧城市、住房政策与社区生活圈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
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联系,及加入我们研究小组。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主要科研成果:
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面上一等、特别资助,已结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博士启动、面上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已结题1项)等近10项省部级课题,北大-林肯研究基金(已结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2项(已结题1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香港研究资助局课题1项等。先后在Cities,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 Developm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Urban Studies, Environment & Planning 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城市规划、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城市规划学刊、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规划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论文10余篇,CSCD/CS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中文科技核心30余篇,参加编著《非洲城市化建设研究》(第三作者),谷歌学术引用率850余次,申请专利12项(已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5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经济地理》和《中国名城》青年编委、《国际城市规划》期刊导航栏目轮值主持人,及Cities, Land Use Policy,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 Development, Housing Studies, Journal of the Housing & Built environment, Habitat International, 经济地理、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自然资源学报、国际城市规划、热带地理、科技导报、南方建筑、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城乡规划等期刊审稿人。
入选2019年珠江科技新星、2019年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2017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海外青年引进计划项目(博士后)、2014年国家教育部“香港大学千人内地交流计划”、中城智库杰出青年学者等,相继获得省优秀学生、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2012-2016年度香港政府博士生奖学金(Hong Kong PhD Fellowship)、中国地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论文奖学金、2015年合肥市第九届社会科学成果奖、Winner of The Best Student Paper Runner-up(2016 Asia-Pacific Network For Housing Research Conference)、2018年中国城市地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2020年中国地理学会“抗疫防疫先进地理工作者”、IACP Excellent Presentation Award等。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基金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保障房社区居民日常活动虚-实空间互动及其影响机理研究(41801150),主持
[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供需分析的大城市郊区大型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影响机制研究(2018A030310392),主持
[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11批特别资助,面向生活圈规划的广州保障房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研究(2018T110868),主持
[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在线消费对城市商业空间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基于大、小数据融合的视角(GD17YGL01),主持
[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61批面上资助(一等),保障房住区宜居性及规划影响机理:以广州市为例(2017M610524),主持,
近年来主要科研论文:
[1] Wei Z. C., Chen T. T., Chiu Rebecca, et al. Policy Transferability on Public Housing at the City Level: Singapore to Guangzhou in China.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 Development. 2017(3):1-11. (DOI: 10.1061/(ASCE)UP.1943-5444.0000392.) (SSCI)
[2] Wei Z. C., Rebecca Chiu. Livability of Subsidized Housing Estates in Socialist Marketized China: An i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Cities. (doi.org/10.1016/j.cities.2018.06.013). (SSCI)
[3] Wei Z. C., Liu Y. T. He S. J, Mo H. T. Housing Differentiation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 Cities, 2020, 96.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9.102469) (SSCI)
[4] Wei Z. C., Zhen F. Mo H. T, et al. Travel Behaviours of Sharing Bicycl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Based on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21, 31(1): 54-69. (SCI)
[5] Wei Z. C., Wang B, Chen T.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urban Guangzhou since 1980: a social sustainability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 4(4): 58-68. (E-SCI)
[6] Zhang Yuling, Zhang Jie, Zhang Hongou, ZHANG Ruoyang, Wei Z. C.*. Resident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behaviour in the mountain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China: Case studies of Jiuzhaigou and Mount Qingcheng. Journal of Mountian Science, 2017, 14(12): 2555-2567.(SCI)
[7] He S J, Zhang M Z, Wei Z C. The state project of crisis management: China’s Shantytown Redevelopment Schemes under state-led financializ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Economy and Space, 2019: 0308518X19882427. (SSCI)
[8] Zhen F, Wang B, Wei Z. C..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city in Chin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internet information[J]. Urban Studies, 2015, 52(13): 2313-2329. (SSCI).
[9] Zhen F, Wei Z. C..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social spatial behaviors of urban residents—Case of Nanjing City in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8, 18(4): 316-322. (SCI).
[10] Wang B, Zhen F, Wei Z. C., et al.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 for urban activity spatial structure in e-society: Empirical evidence for Nanjing City, China[J].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5, 25(6): 672-683. (SCI).
[11] Zhu H, Liu J, Wei Z. C., et al.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 Historical-Cultural Villag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Impacts, Sense of Plac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Sustainability, 2016, 9, 61- (SSCI/SCI)
[12] Wang C. L., Liu H., Zhang T. S., Wei Z. C.. The border effect on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 The cas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and Use Policy. 2018, 78(11): 287-294. (SSCI)
[13] Yuling Zhang, Xiao Xiao, Ruibing Cao, Chunhui Zheng, Yongrui Guo, Weixia Gong, Zongcai Wei. How important i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eco-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protected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dicting local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0, 739.
[14] 魏宗财, 陈婷婷, 刘玉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广佛跨界协同发展模式[J].城市规划, 2019,43(1):31-38.(CSSCI)
[15] 魏宗财,甄峰,秦萧.保障房住区居住环境品质及其制度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J]. 地理科学, 2020,40(1):89-96.. (CSSCI/CSCD)
[16] 魏宗财, 陈婷婷, 甄峰, 等. 我国同城化规划实施研究——以广佛同城化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4(2): 80-87. (CSSCI)
[17] 魏宗财, 陈婷婷, 李郇, 等.新加坡的住房政策可以移植到中国吗?[J]. 城市规划, 2015, 39 (10): 91-97. (CSSCI)
[18] 魏宗财, 陈婷婷, 李郇, 等. 多层级治理视角下跨界地区合作模式探究[J]. 地理科学, 2016,36(9): 1418-1425. (CSSCI/CSCD)
[19] 曹靖, 黄闯,魏宗财(通讯作者), 等.“亡羊补牢”与“未雨绸缪”: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建设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16,40(8):53-58(CSSCI)
[20] 甄峰, 魏宗财, 杨山, 等.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以南京为例[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307-1317.(CSCD)
[21] 魏宗财, 甄峰, 席广亮, 等. 全球化, 柔性化, 复合化, 差异化: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 2013,33(6): 48-52. (CSSCI)
[22] 魏宗财, 何深静, 刘玉亭, 等. 回归后香港公共住房政策审视及实施成效——基于社会可持续性的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 2017,32(3):34-41. (CSSCI扩展)
[23] 魏宗财, 王开泳, 陈婷婷.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开发区转型研究——以广州民营科技园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9): 1195-1208. (CSCD)
[24] 魏宗财, 陈婷婷, 孟兆敏, 等. 广州保障性住房的困境与出路——与香港的比较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4): 109-115. (CSSCI)
[25] 魏宗财, 莫海彤,刘玉亭. 面向智慧城市的共享单车出行时空间特征研究[J]. 科技导报,2018,36(18):71-80. (CSCD)
[26] 魏宗财, 张园林, 张玉玲, 等. 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品质评价与提升策略[J].规划师, 2017,33(11):30-38. (中文核心)
[27] 魏宗财, 刘玉亭, 林允琦. 居民主观感受视角下的广州保障房住区空间共享[J].规划师,2017,33(07):31-37. (中文核心)
[28] 魏宗财, 肖荣波, 唐勇, 等. 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2, 27(6): 25-31. (CSSCI扩展)
[29] 魏宗财, 马强, 罗绍荣.国外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与城市的发展互动及其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 (1), 92-96. (CSSCI)
[30] 魏宗财, 甄峰, 单樑, 等. 深圳市文化设施时空分布格局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2): 8-13. (CSSCI)
[31] 魏宗财, 甄峰, 姜煜华, 等. 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城市居民家庭联系网络演变——以南京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9 (3): 50-57. (CSSCI)
[32] 魏宗财, 甄峰, 张年国, 等.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联系网络演变: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4): 82-88. (CSCD)
[33] 魏宗财, 甄峰. 区域一体化影响下的宁杭城市带构建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 2006, 15(3): 60-67.(中文核心)
[34] 翟青, 高玉洁, 魏宗财(通讯作者). 南京市线上—线下餐饮空间分布格局——以大众点评网和饿了么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 40(12): 119-127. (CSSCI)
[35 龚亚男, 魏宗财(通讯作者), 刘玉亭.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21, 41(4), 待刊. (CSSCI)
[36] 詹美旭,魏宗财(通讯作者), 王建军, 等. 面向国土空间安全的城市体检评估方法及治理策略[J]. 2021(9), 待刊. (CSSCI)
[37] 陈婷婷, 魏宗财(通讯作者), 陈卓源. 城市居民健身场所布局公平性及优化对策[J]. 规划师, 2015, 31(7): 17-23.(中文核心)
[38] 叶宇, 魏宗财(通讯作者), 王海军. 大数据时代城市规划的响应[J]. 规划师, 2014(8): 5-12.(中文核心)
[39] 曹靖, 张敏, 魏宗财(通讯作者)等.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设计工作对策— 以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北区为例[J].规划师, 2018,34(7): 53-58(中文核心)
[40] 曹靖,黄闯,魏宗财(通讯作者)等. 安徽省界首市公共服务综合规划实践探索[J].规划师, 2018,34(5): 76-82(中文核心)
[41] 莫海彤,魏宗财(通讯作者),翟青.老城区共享单车出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为例[J].南方建筑,2019,188(1):7-12(中文科技核心)
[42] 甄峰, 魏宗财, 欧向军, 等.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以江苏省地级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5): 62-67. (CSSCI)
[43] 翟青, 郭素萍, 魏宗财(通讯作者), 等.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服务业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3): 259-267. (中文科技核心)
[44] 刘云刚,陆大道,保继刚,叶超, 汤茂林, 刘瑜, 赵耀龙, 冯章献, 黄晓军, 郝庆, 黄耿志, 王丰龙, 魏宗财, 等(共同第二作者),等. 如何回归地理学:我的思考与实践[J]. 地理研究,2018,36(7): 1049-1069(CSSCI)
[45] 秦萧,甄峰,魏宗财. 未来城市研究范式探讨——数据驱动亦或人本驱动[J]. 地理科学, 2019, 39(1):31-40. (CSCD)
[46] 王国恩, 唐勇, 魏宗财, 等. 关于 “两规” 衔接技术措施的若干探讨——以广州市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5): 20-27. (CSSCI)
[47] 王波, 甄峰, 魏宗财. 南京市区活动空间总体特征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实证分析[J]. 人文地理, 2014, 29(3): 14-21. (CSSCI)
[48] 席广亮, 甄峰, 魏宗财,等. 南京市居民移动信息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9): 97-103. (CSSCI)
[49] 孟兆敏, 张健明, 魏宗财.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有效性的理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8): 63-68. (CSSCI)
主要规划设计作品及获奖成果:
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先后在广州市规划院、广州市规划局、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工作过近五年;长于宏观尺度的总体规划、战略规划,以及产业、公共服务、人口与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城市设计》、《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广州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城市设计》、《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广州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纲要》、《广州市番禺区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广州市生态控制性规划》、《沿大运河(徐州—扬州)产业与航运发展研究》、《临汾市城市战略规划》等40余项规划设计,荣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2010年江苏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等。兼任中国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促进会、广东省发改委、省住建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发改委、及东莞市、佛山市、清远市、云浮市、潮州市、汕头市、肇庆市等项目评审及咨询专家。
主要承担城市规划设计III(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规划设计I(场地设计、居住区规划)和城市规划设计II(城市设计、社会综合调查、控规等)、环境生态学(本科生)、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研究生)、社区与城市规划研究新进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生)等课程的教学。
围绕混合式教授、新工科等主题,主持获批省、校教学改革课题2项,先后指导本科学生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社会综合实践奖项5次、广东省攀登计划1项、SRP项目4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创)2项、“城垣杯”规划决策支持模型设计大赛2项(二等奖1项),挑战杯项目(校特等奖1项,1等奖2项)、“百步梯攀登计划”项目2项等;荣获华南理工大学优秀班主任(2次,指导班级荣获学校十佳班集体)、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党员等,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1名(含协助4名),指导学生荣获2020 IACP Excellent Presentation Award。
主要参加的规划项目
1. 广东省陆丰市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地址:陆丰市,规模:1688平方公里
2. 广佛同城化城市规划,项目地址:广州、佛山, 规模:11302平方公里
(2011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1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3. 广州市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研究,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5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15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4.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2010 ISOCARP Awards for Excellence, Inernational Society of City and Regional Planners(ISOCARP), 2009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2009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5.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3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6. 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广州市政府地震办公室),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2013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7. 广州市番禺区在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 项目地址:广州番禺区, 规模:530平方公里
(2011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三等奖)
8. 南沙区万顷沙镇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地址:广州市南沙区, 规模:12平方公里
(2011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表扬奖)
9. 广州市生态专项规划,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2013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3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10. 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城市设计,项目地址:广州,规模:16平方公里
(2011年度广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2011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10. 广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11. 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地址:广州, 规模:7434平方公里
12. 沿大运河(徐州—扬州)产业与航运发展研究(江苏省发改委委托项目), 地址:江苏省
(江苏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13. 临汾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6-2020)(投标项目第二名),项目地址:陕西省临汾市,规模:20275平方公里
14. 深圳市建设国际化城市重要公共建筑设置及选址研究(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项目地址:深圳,规模:1953平方公里
15. 南京新街口CBD内部结构及发展活力,地址:南京,规模:0.3平方公里
16. 安徽省泗县城市总体规划(泗县人民政府),地址:安徽省泗县,规模:1878平方公里
17. 广州市花都区分区规划(花都区政府),项目地址:广州市,规模:970 平方公里
18. 广州市空港经济区发展研究(广州市规划局),地址:广州市花都区、白云区,规模:265平方公里
19. 广佛都市圈功能分区规划研究(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址:广州、佛山,规模:11302平方公里
20.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研究(市规划院科技项目),地址:广州,规模:7434平方公里
21. 白云区嘉禾组团发展规划(白云区规划分局),项目地址:广州
22.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东扩区规划方案,项目地址:北京市,规模:4平方公里
23. 白云区民营科技园扩园选址论证报告研究,地址:广州,规模:20平方公里
24. 美国能源基金会中国新疆吐鲁番市新区可持续发展城市研究,地址:新疆吐鲁番市,规模:8.8平方公里
25. 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址:广州,规模:69平方公里
26. 广州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城市设计(中标),地址:广州,规模:35平方公里
27. 番禺区现代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地址:广州番禺区,规模:30平方公里
28. 广州市空港经济区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控规,地址:广州市,规模:288平方公里
29. 广州市低碳城市规划纲要,项目地址:广州,规模:7434平方公里
主要规划案件
1. 以规划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关于提交全市乡村旅游工作材料的函
2. 2009年广州市规划委员会情况说明(规委会2009年年度总结)
3. 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报告
4. 关于南沙地区发展与目标的规划工作建议
5. 关于南沙滨海新城发展可行性研究
6. 关于《广州市服务外包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询意见
7. 征求《广州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意见
8. 关于召开研究支持建设落后镇街会议的工作推进建议
9. 对《关于依托新老中轴线建广州CBD和CCD的建议》的研究
10. 广州市一汽大众产业项目选址建议报告
11. 关于建设部开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辅助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的报告
12. 关于征求《广州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修改意见的函
13. 广州番禺区土地开发中心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14. 广州市荔湾区中南街海中股份合作经济社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15. 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确认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16. 番禺区住宅建设公司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17. 番禺区石碁镇人民医院申请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18. 番禺区石基镇金山村经济合作社申请用地规划设计条件调整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weizongcai@scut.edu.cn;微信:233368030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114(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