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赵渺希
性 别: 男
职 称:教授,博(硕)士生导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2015/09-2016/09,比利时根特大学,理学院,博士(实际研究工作始于2013年)
2005/03-2010/09,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
2002/09-2005/03,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
1997/09-2002/06,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士
工作简历:
2010年10月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现为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广东省智慧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八批校级培养对象。2011年入选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2016/09-,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5/09-2016/09,比利时根特大学,理学院
2010/10-2015/09,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社会职务: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委员会委员
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委员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广东省城市规划协会新技术应用分会学术委员
广东省村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Cities》、《Urban Studies》、《Reginal Studi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研究方向:
全球城市区域,城市意象及风貌,城市空间计量
近期的研究兴趣在于:1)网络环境下的城市意象感知研究;2)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空间网络研究;3)多源数据的城市空间特征辨识。
承担了20余项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目前已经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重要研究成果刊载于《Urban Studies》、《Cities》《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地理学报》《建筑学报》等期刊。经SCI数据库、SSC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检索,论文被引用1200余次。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交流项目,51711530711、多中心网络视角下珠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的连通性与互补性分析。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8189、多中心网络视角下特大城市就业—居住的空间匹配研究。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018YFC0704603-1、城市新区水环境系统与规划优化研究。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108184、全球化进程中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网络组织。
(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A030313260、特大城市空间品质评价的大数据应用探索。
(6)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6A040403041、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商业游憩区(RBD)规划勘察技术集成应用。
(7)广州市社科规划智库课题:2016GZZK22、广州构建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思路与对策研究。
(8)华南理工大学探索性实验教学项目:多中心职住匹配模型的循证式教学实践。
(9)广东省哲学社科青年课题,GD13YYS01、当代岭南城市意象感知的网络表达。
教学工作:
目前主讲本科生的城乡规划设计(一)、(二)等专业课程,与同事共同开展生态城市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注重专业教学的实效,鼓励学生以“学生研究计划”(SRP)、“百步梯”科技攀登计划等方式参加指导教师的课题;结合科研课题培养规划专业本科生的自主学历能力,向课题小组成员介绍专业书籍和文献,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多学科思考问题的习惯。长年从事“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带领本科生赴粤北、粤东、浙江南部等地调研。将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指导学生获得各类奖励22次,其中全国一等奖3次、广东省特等奖4次。
专业实践:
城市研究方面,注重“流空间”理论的地方实证,建构了实测型城市功能联系的分析模型,在国内较早地利用多维网络数据测度了城市的外部联系,重点以企业总部—分支机构空间关联的系统抽样测度城市间的功能联系,以实测型数据替代了引力模型的假想联系,实现了对巨型城市功能关系的多时相刻画。
规划技术方面,探索多源数据环境下的方法创新,以发明专利的形式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基于盖迪斯“调查-分析-规划”的方法论,申报人利用网络开放数据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对城市空间的多维特征刻画。基于多源数据,申报人的规划技术创新涵盖了城市认知地图、空间品质评价、城市意象分析等内容,取得发明专利16项,其中授权PCT国际发明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并应用于《珠三角全域规划(2014)》《珠海城市设计意象规划研究(2019)》等规划实践项目。
arzhao@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