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刊物名称 | 卷、期 | 收录情况 | 
| 1 | 天河区主要道路行道树结构特征与碳储量研究 | 陈婷婷;   鲍戈平 |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年31期 |  | 
| 2 | 浅谈中国龟文化与潮汕传统村落 | 杜与德;   朱雪梅; 王国光 | 北京规划设计 | 2016年3期 |  | 
| 3 | 粤北古村落典型空间形态研究 | 朱雪梅;   林垚广; 叶建平; 王国光; 范建红 | 北京规划设计 | 2016年2期 |  | 
| 4 | 基于“流—空间”理论的珠三角区域空间转型研究 | 岑迪;   周剑云 | 城市观察 | 2016年3期 |  | 
| 5 |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实施效果评估及应用 | 刘渌璐;   肖大威; 张肖 | 城市规划 | 2016年6期 |  | 
| 6 | 新疆喀什地区古代聚落时空分布研究 | 陶金;   张杰; 刘业成 | 城市规划 | 2016年7期 | CSSCI收录 | 
| 7 | 广州地区街道微气候模拟及改善策略研究 | 邬尚霖;   孙一民 | 城市规划学刊 | 2016年1期 | CSSCI收录 | 
| 8 | 广州市从化区图书馆 | 肖毅强;   刘穗杰; 齐百慧; 林瀚坤; 施亮; 叶丽雅; 张泽礼; 谢子滢; 陈中; 王艮 | 城市环境设计 | 2016年3期 |  | 
| 9 | 《物权法》、宅基地政策与珠海北山村遗产保护十二年 | 杨颋;   冯江 | 城市建筑 | 2016年10期 |  | 
| 10 | 城市地标的形成机制及启示 | 邓昭华;   林铭祥 | 城市建筑 | 2016年25期 |  | 
| 11 | 城市记忆的作用和价值 | 徐好好 | 城市建筑 | 2016年16期 |  | 
| 12 | 风筝——构造案例解析的支架 | 冯江 | 城市建筑 | 2016年1期 |  | 
| 13 | 利于自然通风的岭南地区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 张春阳;   呙俊; 彭德健 | 城市建筑 | 2016年19期 |  | 
| 14 | 身体力行的建造训练——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造教学探索 | 钟冠球 | 城市建筑 | 2016年10期 |  | 
| 15 | 中国城市群多中心网络的拓扑结构 | 赵渺希;   黎智枫; 钟烨; Derudder Ben | 地理科学进展 | 2016年3期 |  | 
| 16 | 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 | 郭谦;   李晓雪 | 风景园林 | 2016年10期 |  | 
| 17 | 基于城市设计视野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 李敏稚 | 风景园林 | 2016年6期 |  | 
| 18 | 减少蚊患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相关研究综述 | 吕慧;   赵红红 | 风景园林 | 2016年2期 |  | 
| 19 | Waterhouse修正及其在空气声隔声测量的应用研究 | 蔡阳生;   赵越喆 |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 2016年4期 |  | 
| 20 | 节能设计标准对居住建筑节能的影响——以福建省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 洪霄伟;   王建飞; 张宇峰 | 福建建筑 | 2016年10期 |  | 
| 21 | 城村古建民居的建筑物理环境测试与分析 | 陈沂;   唐颢磊; 陈晓娟; 张宇峰 |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年1期 |  | 
| 22 | 探求“空间”和“建构”体验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李敏稚 | 高等建筑教育 | 2016年4期 |  | 
| 23 | 弯管式雨水口在室外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防蚊效果研究 | 吕慧;   赵红红; 黄沛森; 刘娟珊 | 给水排水 | 2016年7期 |  | 
| 24 | 论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方法 | 何镜堂;   向科 |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 2016年5期 |  | 
| 25 | 中国古建筑柱础名称辨析(下) | 陈丹;   程建军 | 古建园林技术 | 2016年1期 |  | 
| 26 | 近现代岭南庭园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以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旅舍为例 | 陈梦君;   孙丽君; 向科 | 广东园林 | 2016年5期 |  | 
| 27 | 珠三角古村落绿道慢行系统的三级发展策略 | 苏晓燕;   吴隽宇 | 广东园林 | 2016年5期 |  | 
| 28 |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对城市规划的启示 | 吴硕贤 | 规划师 | 2016年3期 |  | 
| 29 | 楚雄州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导则体系建构 | 李敏稚 | 规划师 | 2016年2期 |  | 
| 30 | 高密度环境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策略探析——以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为例 | 黄大明;   赵红红; 周昊天 | 规划师 | 2016年3期 |  | 
| 31 | 基于规划许可事权特点的动态行政模式 | 庞晓媚;   周剑云; 戚冬瑾 | 规划师 | 2016年7期 |  | 
| 32 | 基于行政管理的规划许可分类 | 庞晓媚;   周剑云 | 规划师 | 2016年1期 |  | 
| 33 |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乡村规划与宜居建设 | 魏成;   韦灵琛; 邓海萍; 魏立华 | 规划师 | 2016年5期 |  | 
| 34 | 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 | 刘雨菡;   张珊珊; 鲍梓婷 | 规划师 | 2016年8期 |  | 
| 35 | 进退维谷——香港公营房屋政策的困境与挑战 | 魏成;   李骁; 赖亚妮 | 国际城市规划 | 2016年4期 |  | 
| 36 | 欧洲规划建设低碳社区的差异化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吴丽娟;   李晓晖; 刘玉亭 | 国际城市规划 | 2016年1期 |  | 
| 37 | 瑞士图尔河再自然化的理念与措施 | 刘明欣;   王世福; 谢纯 | 国际城市规划 |  |  | 
| 38 | “礼乐相济”——论崖城学宫的仪礼空间与建筑艺术 | 陈琳;   程建军; 杨家强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5期 |  | 
| 39 | 北京亚斯立堂——W.H.海耶斯在中国的设计 | 彭长歆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4期 |  | 
| 40 |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 朱雪梅;   林垚广; 范建红; 王国光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6期 |  | 
| 41 | 广州西关旧城社区开放空间活力度因素模型 | 朱小雷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1期 |  | 
| 42 | 基于主观评价的高校校园用地规模研究 | 黄翼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4期 |  | 
| 43 | 人地统筹、城乡互动、市场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 | 车乐;   邓小兵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2期 |  | 
| 44 | 小汽车出行者的城镇意象感知探索——基于佛山顺德的实证研究 | 赵渺希;   王世福; 钟佩茜; 邓昭华; 许欢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1期 |  | 
| 45 | 广府木祠堂箍头榫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陈庆军;   邱凯祥; 汤序霖; 袁国财; 肖旻; 杨春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年10期 | EI收录 | 
| 46 | 间隙排列非均质PV面板在建筑顶部采光中的应用 | 边宇;   马源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年7期 | EI收录 | 
| 47 | 平面波作用下两种声强阵列的精度对比和数值分析 | 王红卫;   张龙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44卷7期 | EI收录 | 
| 48 | 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处理传统村落生活污水的挂膜研究 | 浦跃武;   许小马; 王斯尧; 吴捷捷; 魏成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年3期 | EI收录 | 
| 49 | 1949年—1978年间广州医院建筑设计初探 | 孙冰;   张春阳 | 华中建筑 | 2016年5期 |  | 
| 50 | 从“门”象形古文字的演变看“门” | 孟慧;   程建军 | 华中建筑 | 2016年6期 |  | 
| 51 |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现状与特点研究 | 贾超;   郑力鹏 | 华中建筑 | 2016年12期 |  | 
| 52 | 居住区“水旱两用式”园林水景设计研究 | 吕慧;   赵红红 | 华中建筑 | 2016年6期 |  | 
| 53 | 罗浮山道教建筑文化及其发展研究 | 林超慧;   程建军 | 华中建筑 | 2016年2期 |  | 
| 54 | 文化建筑综合体空间关联模式研究与批判 | 向科;   陈亚洁 | 华中建筑 | 2016年12期 |  | 
| 55 | 武汉延庆里公共空间营造初探 | 李嘉妍;   阎瑾 | 华中建筑 | 2016年10期 |  | 
| 56 | 以水为财:珠江三角洲南顺桑园围社会发展及其典型墟市研究 | 张智敏 | 华中建筑 | 2016年10期 |  | 
| 57 | 园林美学精神——基于序列、节奏、意境的岭南可园之探讨 | 赵紫伶;   陆琦 | 华中建筑 | 2016年8期 |  | 
| 58 | 城市风环境模拟:ENVI-met与MISKAM模型对比 | 杨小山;   赵立华 |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6年8期 |  | 
| 59 | 城市风貌建设的思考建议——基于郑州城市风貌调研 | 周昊天;   赵红红 | 价值工程 | 2016年9期 |  | 
| 60 | 关于旧村改造提升资本的探析——以佛山市石头新市村改造为例 | 李嘉妍;   阎瑾 | 价值工程 | 2016年19期 |  | 
| 61 | 广东省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模块化思考 | 王成晖;   刘业; 周庆 | 价值工程 | 2016年4期 |  | 
| 62 |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园规划研究 | 许小健;   阎瑾; 赵红红 | 价值工程 | 2016年15期 |  | 
| 63 | 未来乡村公众参与的初体验——记2015顺德均安关帝墟“未来乡村”互动活动 | 李嘉妍;   阎瑾 | 价值工程 | 2016年28期 |  | 
| 64 | 沙滘陈氏大宗祠建筑雕饰艺术 | 黄文铮;   郑力鹏 | 建筑技术 | 2016年1期 |  | 
| 65 | 城市扩张对城市热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 | 陈光;   赵立华; 持田灯 | 建筑科学 | 2016年10期 |  | 
| 66 | 城市气候地图概述及其作为热环境评估工具的应用 | 王频;   孟庆林; 张宇峰; 罗瑜斌 | 建筑科学 | 2016年12期 |  | 
| 67 | 多孔建筑材料含盐被动蒸发降温研究综述 | 潘振皓;   孟庆林; 李琼 | 建筑科学 | 2016年10期 |  | 
| 68 | 福建桂峰村古建民居的建筑物理环境测试与分析 | 陈沂;   唐颢磊; 陈晓娟; 张宇峰 | 建筑科学 | 2016年6期 |  | 
| 69 | 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热舒适阈值研究 | 肖毅强;   薛思寒 | 建筑科学 | 2016年2期 |  | 
| 70 | 绿化住区的室外气温预测模型研究 | 吴杰;   张宇峰; 麦锦博 | 建筑科学 | 2016年4期 |  | 
| 71 | 能量平衡与街谷微气候 | 张宇峰 | 建筑科学 | 2016年10期 |  | 
| 72 | 湿热地区高层住区热环境设计参数对热岛强度的影响研究 | 吴杰;   张宇峰 | 建筑科学 | 2016年6期 |  | 
| 73 | 夏热冬暖地区多孔建筑材料被动蒸发研究 | 李宁;   孟庆林; 王燕飞; 刘丰军; 叶苹 | 建筑科学 | 2016年8期 |  | 
| 74 | 遮挡效应对行列式住区建筑风压差的影响 | 吴杰;   张宇峰 | 建筑科学 | 2016年8期 |  | 
| 75 | 自然通风计算基础—表面风压系数和开口流量系数 | 张宇峰 | 建筑科学 | 2016年12期 |  | 
| 76 | “被打断的罗马”与被打断的广州——城市历史环境的现实困境与学科危机 | 冯江;   李梦然 | 建筑学报 | 2016年12期 |  | 
| 77 | 国内新建筑语言探索现状的反思 | 陈昌勇 | 建筑与文化 | 2016年10期 |  | 
| 78 | 基于防洪安全的江心洲公园设计——以吉安白鹭洲书院公园为例 | 翁奕城;   连一航 | 建筑与文化 | 2016年6期 |  | 
| 79 | 基于文化区划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文化景观特征研究——以广州为例 | 冯志丰;   肖大威; 傅娟 | 建筑与文化 | 2016年6期 |  | 
| 80 | 商都文化复兴视角的城市设计研究——以天河路商圈整体城市设计为例 | 李敏稚 | 建筑与文化 | 2016年5期 |  | 
| 81 | 岳阳楼建筑形态演变研究 | 傅娟;   齐艳 | 建筑与文化 | 2016年7期 |  | 
| 82 | 基于GIS的梅州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 孙莹;   王玉顺; 肖大威; 张圻彬 | 经济地理 | 2016年10期 |  | 
| 83 | 黔东南苗侗传统村落生态博物馆整体性保护探析 | 王东;   唐孝祥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年4期 |  | 
| 84 | 城市郊区乡村规划问题研讨 | 黄华;   肖大威 | 南方建筑 | 2016年4期 |  | 
| 85 | 初探由Remix网络游戏引发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 李嘉妍;   阎瑾 | 南方建筑 | 2016年4期 |  | 
| 86 | 传统城镇特色营造下的建筑风貌控制规划研究 | 李敏稚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87 |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承载空间保护研究 | 梁步青;   肖大威 | 南方建筑 | 2016年3期 |  | 
| 88 | 从场地到场所:风景园林基础设计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 | 林广思;   萧蕾 | 南方建筑 | 2016年4期 |  | 
| 89 | 佛山市旧村改造的做法及启示——以佛山市石头村改造为例 | 谢雯;   阎瑾 | 南方建筑 | 2016年3期 |  | 
| 90 | 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学生满意度评价 | 黄翼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 
| 91 | 广州工业建筑遗产之岭南特色 | 贾超;   郑力鹏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 
| 92 | 核心文化圈层中民居形态文化分异初探 | 彭丽君;   肖大威; 陶金 | 南方建筑 | 2016年1期 |  | 
| 93 |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广州增城地区为例 | 傅娟;   黄铎 | 南方建筑 | 2016年4期 |  | 
| 94 | 基于地域性景观理念的景观设计教学方法探讨——以东莞可园入口区改造设计为例 | 翁奕城 | 南方建筑 | 2016年4期 |  | 
| 95 | 建筑节水与海绵场地营造初探 | 许吉航;   肖大威; 魏成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 
| 96 | 可持续的学校天然采光探索:美国创新事务所的设计实践 | 刘宇波;   王梦蕊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 
| 97 | 岭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文化特质 | 施瑛;   潘莹 | 南方建筑 | 2016年1期 |  | 
| 98 | 陆元鼎先生之中国传统民居研究渊薮——基于个人访谈的研究经历及时代背景之探 | 陆琦;   赵紫伶 | 南方建筑 | 2016年1期 |  | 
| 99 | 欧洲部分简介 | Valeria   Federighi; 刘晖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翻译 | 
| 100 | 浅析粤北厅堂建筑构架特色 | 毕小芳、程建军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101 | 社会改良与空间设计——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 | 彭长歆;   彭晓光; 田伊 | 南方建筑 | 2016年6期 |  | 
| 102 | 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 | 王敏芳;   刘玉亭; 邱君丽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103 | 台湾传统建筑彩绘仪规初探 | 唐孝祥;   李树宜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104 | 探索建筑采光的优化设计之道 | 陈建华;   遇大兴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 
| 105 | 西藏波密建筑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与设计实践 | 陆琦、林琳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106 | 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 | 唐孝祥;   李孟 | 南方建筑 | 2016年1期 |  | 
| 107 | 中山纪念堂:一座中国固有式建筑的重读与解析 | 刘丹枫;   程建军 | 南方建筑 | 2016年4期 |  | 
| 108 | 重塑青年的空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建 | 彭长歆;   彭晓光; 田 伊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109 | 珠江三角洲的甘蔗制糖工业遗产 | 刘晖;   龙晓 | 南方建筑 | 2016年2期 |  | 
| 110 | 走向勒·柯布西耶——青年勒·柯布西耶(1917-1933)的人格解析 | 莫浙娟;   王世福 | 南方建筑 | 2016年5期 |  | 
| 111 | PMV控制模式和热适应控制模式的试验研究 | 麦锦博;   张明扬; 张宇峰; 王福林; 翟永超 | 暖通空调 | 2016年10期 |  | 
| 112 | 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架空层的设置对自然通风影响的量化分析 | 黄志祥;   李丽; 赵立华; 周孝清 | 暖通空调 | 2016年9期 |  | 
| 113 | 高温高湿对湿热地区人群热湿反应的影响 | 金玲;   张宇峰; 张仲军 | 暖通空调 | 2016年6期 |  | 
| 114 | 广州地区降雨对墙体传热影响的实验研究 | 李丽;   周孝清; 赵立华; 孟庆林 | 暖通空调 | 2016年12期 |  | 
| 115 | 热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 张宇峰 | 暖通空调 | 2016年6期 |  | 
| 116 | 热适应控制模式的秋季试验研究 | 麦锦博;   张明扬; 张宇峰; 王福林; 翟永超 | 暖通空调 | 2016年12期 |  | 
| 117 | 城市混居地段外来人口社会隔离的空间测度——以广州客村为例 | 吴嘉慧;   李佩玲; 赵渺希 | 人文地理 | 2016年6期 |  | 
| 118 | 赛博空间视角下中国三大城市群网络特征——基于豆瓣跨城活动数据 | 黎智枫;   赵渺希 | 人文地理 | 2016年6期 |  | 
| 119 | 平面声场中四传声器阵列理论精度的对比分析 | 王红卫;   张龙 | 声学技术 | 2016年4期 |  | 
| 120 | 边想边做——前现代建筑能教给我们什么? | 徐好好 | 世界建筑 | 2016年4期 |  | 
| 121 | 构建学术话语的历史:岭南建筑期刊的发展历程 | 彭长歆;   肖毅强 | 世界建筑 | 2016年1期 |  | 
| 122 | 昆·斯蒂摩的“城市多样性地图”方法及其在高密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 邓巧明;   刘宇波 | 世界建筑 | 2016年8期 |  | 
| 123 | 树林中的茶室和画廊 | 朱亦民 | 世界建筑 | 2016年2期 | 工程实录 | 
| 124 | 梯子:物|物外 | 冯江 | 世界建筑 | 2016年1期 |  | 
| 125 | 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 | 肖毅强 | 世界建筑 | 2016年6期 |  | 
| 126 | 三个深圳经适房住区入户调查与适老性设计对策初探 | 朱小雷;   戚文钰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2016年3期 |  | 
| 127 |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园林营造——以华东、华南两地为例 | 林广思 | 文艺研究 | 2016年11期 |  | 
| 128 | 德系“建构”的地域学派版本——斯图加特学派的教育、创作及研究 | 肖毅强;   邱天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2016年6期 |  | 
| 129 | 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需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 刘玉亭;   何微丹 | 现代城市研究 | 2016年6期 |  | 
| 130 | 日本景观立法研究 | 高杰;   魏倩; 林广思 | 现代城市研究 | 2016年2期 |  | 
| 131 | 探讨住区休憩空间价值的量化评价方法——基于规划控制与设计视角 | 杜宏武 | 现代城市研究 | 2016年9期 |  | 
| 132 | 多村联动发展模式下的乡村规划特征与实践 | 陆琦;   陈家欢 | 新建筑 | 2016年4期 |  | 
| 133 | 机械臂的野心——数字控制工具视角下的建造思维转向 | 钟冠球 | 新建筑 | 2016年2期 |  | 
| 134 | 清末广东黄埔的洋务建设与空间生产 | 彭长歆 | 新建筑 | 2016年5期 |  | 
| 135 | 生态、趣味、人性化儿童医院设计——以澳大利亚两所经典儿童医院为例 | 张文宇;   张春阳 | 新建筑 | 2016年5期 |  | 
| 136 | 适应新时期珠三角发展需求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 | 叶红;   陈可 | 新建筑 | 2016年4期 |  | 
| 137 | 湿热地区简单式屋顶绿化的截流雨水效应 | 刘明欣;   代色平; 周天阳; 阮琳; 张乔松 |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年2期 |  | 
| 138 | 基于参数化模型的建筑采光设计方法 | 边宇;   马源; 方小山 | 照明工程学报 | 2016年1期 |  | 
| 139 | 东莞沙田疍家村落水环境探析 | 刘洁敏;   周剑云 | 智能城市 | 2016年12期 |  | 
| 140 | 赣州“福寿沟”兴修发展史及营建特点与作用机制 | 吴运江;   吴庆洲; 李炎; 刘小刚; 余长洪 | 中国防汛抗旱 |  |  | 
| 141 | JGJ/T   287—2014《建筑反射隔热涂料节能检测标准》解读 | 孟庆林;   赵立华; 李宁 | 中国建筑防水 | 2016年19期 |  | 
| 142 | 从化传统村落与民俗文化的共生性探析 | 王东;   唐孝祥 | 中国名城 | 2016年8期 |  | 
| 143 | 仿生象物与中国古城营建(上) | 吴庆洲 | 中国名城 | 2016年9期 |  | 
| 144 | 仿生象物与中国古城营建(下) | 吴庆洲 | 中国名城 | 2016年11期 |  | 
| 145 | 仿生象物与中国古城营建(中) | 吴庆洲 | 中国名城 | 2016年10期 |  | 
| 146 | 惠州西湖八景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 唐孝祥;   冯惠城 | 中国名城 | 2016年1期 |  | 
| 147 |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 唐孝祥;   李越 | 中国名城 | 2016年6期 |  | 
| 148 | 武夷山城村传统聚落空间与建筑特征初探 | 陆琦;   颜婷婷; 方兴; 王南希 | 中国名城 | 2016年5期 |  | 
| 149 | “三生”融合视角下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水体景观的解析与启示 | 高海峰;   于立; 梁林; 张可男; 陆琦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2016年12期 |  | 
| 150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与建设用地消耗的趋势初探 | 赵渺希;   李欣建; 王慧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6年S1期 |  | 
| 151 | 现代城市绿地设计市场多元化的美学解读 | 周聪;   孙卫国 | 中国市场 | 2016年8期 |  | 
| 152 | 传统聚落乡土公共建筑营造中的生态智慧——以云南省腾冲市和顺洗衣亭为例 | 魏成;   王璐璐; 李骁; 肖大威 | 中国园林 | 2016年6期 |  | 
| 153 | 从四所宅园观岭南诗人张维屏 | 薛思寒;   肖毅强 | 中国园林 | 2016年11期 |  | 
| 154 | 短期联合设计教学与乡土教育的结合——广西旧县村工作坊实践总结 | 李自若;   高伟; 鲍戈平 | 中国园林 | 2016年11期 |  | 
| 155 | 渐入佳境、留连忘返——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法则 | 吴硕贤 | 中国园林 | 2016年1期 |  | 
| 156 | 居住区水景使用后评价(POE)及水景设计改进策略研究 | 吕慧;   赵红红; 林广思 | 中国园林 | 2016年11期 |  | 
| 157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类型探析 | 黄翼 | 中国园林 | 2016年6期 |  | 
| 158 | 岭南名园余荫山房庭园空间的热环境模拟分析 | 薛思寒;   冯嘉成; 肖毅强 | 中国园林 | 2016年1期 |  | 
| 159 | 论中国园林绿化法规体系 | 林广思 | 中国园林 | 2016年8期 |  | 
| 160 | 南坪河上的“九甲”人家——多民族聚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初探 | 冀晶娟;   肖大威 | 中国园林 | 2016年9期 |  | 
| 161 | 试论村落生态单元景观要素的形态模式 | 黄华;   张晨; 肖大威 | 中国园林 | 2016年8期 |  | 
| 162 | 英国自然环境保护方法的转变——从孤立的“场地”保护到全面综合的景观管理 | 鲍梓婷;   周剑云 | 中国园林 | 2016年2期 |  | 
| 163 | 从功能到造型,从构件到符号——勒·柯布西耶关于建筑整体遮阳的探索 | 王国光;   郑舰 | 中外建筑 | 2016年8期 |  | 
| 164 | 厅堂侧向能量因子的仿真与实测 | 王红卫;   张龙 | 重庆大学学报 | 2016年4期 |  | 
| 165 | 罗德岛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模式和教学特色 | 林广思;   黄晓雪 | 装饰 | 2016年5期 |  | 
| 166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兰特庄园的二元性解读 | 王南希 | 装饰 | 2016年8期 |  | 
| 167 | 信息时代背景下互动设计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 | 文璋;   缪军 | 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  |  | 
| 168 | 城市共享停车潜力地段的空间识别方法初探 | 梁景宇;   赵渺希; 韩锋; 段阳; 席紫茵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 |  |  | 
| 169 | 互联网场景下城市景观意象的规划应用探索——以江西省武宁县为例 | 吴梦笛;   赵渺希; 黄俊浩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交通规划) |  |  | 
| 170 | 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设计策略框架初探 | 李欣建;   汤黎明; 赵渺希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  |  | 
| 171 |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研究——以广州白云湖地区为例 | 翁奕城;   连一航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风景环境规划) |  |  | 
| 172 | 开发权博弈视角下的农村住房管理思考——以广东惠州市为例 | 叶凯;   张晓; 叶红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 |  |  | 
| 173 | 面向实施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基于《广东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引》的研究 | 陈淑菡;   叶凯; 叶红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规划实施与管理) |  |  | 
| 174 | 都市区非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策略——乡村公园 | 纪晓玉;   周剑云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5乡村规划) |  |  | 
| 175 | 我国保障房建设评析及反思——基于微博语义分析 | 郑坚;   李昕 |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7住房建设规划) |  |  | 
| 176 |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for different urban forms under summer conditions | Xuan,   Yingli; Yang, Guang; Li, Qiong; Mochida, Akashi | Building   Simulation | 9卷3期 | EI收录 | 
| 177 |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and activities in the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a humid   subtropical area of China | Li,   Kunming;Zhang, Yufeng; Zhao, Lihua | Energy   and Buildings | 133卷 | EI收录 | 
| 178 |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mass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evaporative cooling   effect of porous face brick | Zhang,   Lei; Liu, Xikang; Meng, Qinglin; Zhang, Yu | Energy   Efficiency | 9卷2期 | EI收录 | 
| 179 | Establishment   of Vision Effect Diagram for Optimization of Smart LED Lighting | Yao,   Qi; Yuan, Lei; Bian, Yu | IEEE   Photonics Journal | 8卷4期 | EI收录 | 
| 180 | Thermal   properties research of thermal insulationpainted glass in Guangzhou summer | Li,   Ning; Meng, Qinglin | Taiyangneng   Xuebao/Acta Energiae Solaris Sinica | 37卷7期 | EI收录 | 
| 181 | WRF/UCM   simulations of urban heat island in guangzhou with an extracted land-use map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 Chen,   Guang; Zhao, Lihua; Mochida, Akashi | Telkomnika   (Telecommunication Computing Electronics and Control) | 14卷2期 | EI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