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长歆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姓名:彭长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8.07

职称:副教授

最后学位:博士

学习简历

1990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工学学士

1999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硕士

2004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工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90年~1996年广东惠阳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2005年~2014年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副教授、建筑学系系主任

2013年~2014年(美)弗吉利亚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

2014年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中国近代建筑史学术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城市史、园林史;地域建筑设计与理论

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

长年从事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围绕中国城市与建筑的现代转型这一核心命题,在建筑师、建筑教育、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与园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研究中注重史料挖掘、考证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结合。现已出版《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等著作3部;于各类权威、核心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等研究课题多项。2012年5月,获美国亚洲文化协会(AsianCulturalCouncil)颁授捷成伉俪汉奖助金(DesireeandHansMichaelJebsenFellowship)。

代表性著作

1)独著:《现代性地方性——岭南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独著:《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第一作者:《华南建筑八十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发展大事记(1932-2012)》,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参编:《辛亥纪念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代表性论文

1)彭长歆.张之洞与清末广东钱局的创建[J].建筑学报,2015(6):73-77.

2)彭长歆、肖毅强.构建学术话语的历史:岭南建筑期刊的发展历程[J].世界建筑,2015(1):34-39.

3)彭长歆.为城市低收入者设计—广州近代平民住宅建设.建筑史,2015,第36辑.:127-137.

4)彭长歆.清末广雅书院的创建——张之洞的空间策略:选址、布局与园事[J].南方建筑,2015(1):67-74.

5)彭长歆、肖毅强、庄少庞.“新三届”华南建筑人与他们的时代——兼论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科的调适与重构[J].时代建筑,2015(1):15-21.

6)彭长歆.中国近代公园之始——广州十三行美国花园和英国花园[J].中国园林,2014(5)108-114.

7)彭长歆.“活着的历史博物馆”——殖民地威廉斯堡的保护[J].新建筑,2014(3):24-29.

8)彭长歆.清末广州十三行行商伍氏浩官造园史录[J].中国园林,2010(5):91-95.

9)彭长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一个非“鲍扎”个案的形成——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的现代主义教育与探索[J].建筑师,2010,(144):89-96.

10)彭长歆.一个现代中国建筑的创建: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意义[J].南方建筑,2010,(6):52-59.

11)彭长歆.规范化或地方化:中国近代教会建筑的适应性策略——以岭南为中心的考察[J].南方建筑,2010,(2):43-50.

12)彭长歆.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1):36-41.

13)彭长歆.纪念与继承——辛亥时代广州的纪念物、纪念建筑与空间生产[A]//殷力欣、赖德霖、彭长歆等编著辛亥革命纪念建筑[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10.

14)彭长歆.20世纪初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在广州[J].新建筑,2009(6):68-72.

电子邮件:arcxpeng@scut.edu.cn

通讯地址:广州五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510640)

 

Peng Changxi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who is one of China’s leading specialists in the study of Lingnan architecture – referring to a style of architecture popular in the Southeast China region which includes Guangdong, Guangxi, Hainan, Fujian, Hong Kong and Macau. Dr. Peng obtained his PH. D. a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2004 and worked as a professional architect in the Design Institute of Huiyang from 1990 to 1996 before taking up his post at Guangzhou University in 2005. His articles on Lingnan architecture have been widely published in academic journals and in 2012 he published his book  titled “ Modernity and Locality: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Lingnan Architect”. He was awarded Desiree and Hans Michael Jebsen Fellowship by Asian Cultural Council in 2012 to travel to U.S. As a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e conducted research on a group of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American architects who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e.

版权所有 © 2023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