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彭尚龙教授到访本实验室

时间:2025-07-06作者:浏览量:132


2025年7月5日下午3时,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尚钠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彭尚龙教授到访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大学城B5副楼三楼会议室给实验室的师生分享了题目为“钠离子电池FeMn基正极材料开发及其产业化”的学术报告。

本次报告中,彭尚龙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背景,钠离子电池具有原料丰富、性能安全、环境友好、应用广泛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我国储能电池对原材料进口的依赖,解决锂离子电池原材料“卡脖子”的问题。基于此背景,彭尚龙教授提出了“突破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中的关键材料铁锰基正极材料的技术瓶颈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钠离子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的观点,并重点介绍了科研团队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发情况——金属掺杂对O3相以及P2/O3双相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优化。紧接着,彭教授对产业化工作进行系统介绍,例如正极材料公斤级别生产,软包产线的设置等。此外,彭教授还提到了同样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普鲁士蓝正极材料,并对它的晶格水以及空位的调控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最后,彭教授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精彩分享了兰州大学的校园文化以及兰大学子坚毅乐观的求学精神,收获了听众们的热烈掌声,增添了大家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彭尚龙教授做学术报告

刘军教授(右)向彭尚龙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报告人简介:

彭尚龙,兰州大学教授、博导,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尚钠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在兰州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和博导。随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博士后和访问学者身份开展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动力与储能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研发,以及电池电极材料规模化制备。已独立开发出了一款可满足市场需求的公斤级高容量、长寿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后期通过中试实现量产。先后承担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深圳市知识创新计划项目和金川集团技术开发项目横向课题等20余项。已在Angew.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Adv.Sci.和Adv. Sci.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0余篇,引用5000余次,H因子接近50,获授权中国专利20余项,多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新能源协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并入选甘肃省“陇原创新创业人才”、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苏州湾领军人才和甘肃省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同时也是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兰州大学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先后被聘为《eScience》、《Energy&Environmental Materials》、《RareMetals》和《Nano Research Energy》等期刊编委,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和仲裁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和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曾受邀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


(图/文 彭晨熹/编辑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