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马秀良研究员到访本实验室

时间:2024-12-06作者:浏览量:422


2024年12月6日上午10点30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马秀良研究员到访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大学城B5副楼三楼会议室给实验室的师生分享了题目为“晶体学与材料电子显微学”的学术报告。

在本次报告中,马秀良研究员首先为我们介绍了电子衍射晶体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并重点强调了样品制备对于透射电子显微分析的重要性。紧接着,马秀良研究员从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向我们介绍了晶体中斐波那契数列复杂结构相的相关内容。然后,马秀良研究员给我们介绍了另一项工作:新型铁电极化拓扑结构的实验发现。铁电材料能够作为存储介质,若能降低铁电材料中存储单元的尺寸,则有望提升存储密度,获得更好的性能。在这项工作中,马秀良研究员他们通过外延生长的方法实施应变调控,成功地构筑出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排列的周期性闭合畴,并通过像差校正成像及其定量分析证实了理论物理学家1986年所预测的铁电极化通量全闭合畴结构。上述方法成功地将存储单元的尺寸做到了20-50 n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又成功地构造出半子晶格及斯格明子超晶体,分别将存储单元的尺寸缩小到了5-10 nm和2-3 nm。最后,马秀良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金属腐蚀科学中经典问题的再认识与新理解。在这项工作中,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分析,确定了不锈钢的MnS区域中弥散分布的纳米氧化物是不锈钢发生点蚀的原因。这项工作回答了不锈钢点蚀在哪、为什么、如何发生等数十年的疑惑,将点蚀的认识提高到纳米尺度乃至原子尺度。

马秀良研究员本次学术报告以晶体学为主线、以电子显微学为主要方法,介绍了他不同历史时期多个领域的代表性工作,展示如何通过对材料基础科学问题的再认识从而对经典问题产生新理解并分享新发现的乐趣,收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随后,马秀良研究员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为大家答疑解惑。


马秀良研究员做学术报告


朱敏教授(右)向马秀良研究员(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报告人简介:

马秀良,1988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系。曾师从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电子显微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郭可信先生从事十次对称准晶及复杂合金相的冶金学和晶体学研究,1994年获博士学位。

马秀良研究员曾长期任职于我国材料电子显微学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01—2022)。先后担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固体原子像研究部主任(2006—2018),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结构与缺陷研究部主任(2018—2022),金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18—2022)。

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2020年起,命名、组建并负责运行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提议、协调和组织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显微科学与技术联盟理事会。兼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物理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曾获德国“洪堡”基金(1995)、美国ISI经典引文奖(2000)、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郭可信教育基金会“郭可信杰出学者奖”(2016)、中国电子显微学会“钱临照奖”(2018),部分研究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等。

                                                


(图 /文 张玮/编辑 张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