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下午16时,西北工业大学樊慧庆教授到访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大学城B5副楼三楼会议室给实验室的师生分享了题目为“氧化物超级电容器研究”的学术报告。
在本次报告中,樊慧庆教授首先为我们简述了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交通工具、可穿戴便携式电子设备、高功率电源和军事装备等领域的超级电容器的发展状况以一些基础知识。接着,樊慧庆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其在对电极材料及其超级电容器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和综合提升方面的研究工作,围绕金属氧化物比容量和电位窗口等研究难点,提出采用材料复合改性以及离子插层等优化方法,大大地改善了超级电容器的性能表现。樊慧庆教授还为我们分享了多位课题组博士关于超级电容器方向的科研成果。最后,樊慧庆教授总结了过往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并提出了未来电容器发展的相关方向与策略。
樊慧庆教授的精彩分享细致入微,收获了老师学生们的热烈掌声。随后樊慧庆教授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展望了材料科学的美好未来,并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科研收获。
马龙涛教授为樊慧庆教授作报告前的介绍
樊慧庆教授做学术报告
马龙涛教授(右)向樊慧庆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报告人简介:
樊慧庆教授:樊慧庆,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光电子信息功能材料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先后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新世纪人才和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青年科技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广西科技奖自然科学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现为中国物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及气湿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期刊Joumalof Alloys and Compounds, Scientific Report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和 Nanomaterials的Editor,国内期刊《电子元件与材料》编委。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600余篇,被引用2万余篇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功能介质理论基础》、《固体化学》、《材料物理》和《电子信息材料》,培养博士42人、硕士78人、出站博士后9人。
(图 /文 孙路毅/编辑 钟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