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上午9时30分,北京化工大学于乐教授到访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并在大学城B5副楼三楼会议室给实验室的师生分享了题目为“面向高比能电池材料的表界面工程”的学术报告。
在本次报告中,于乐教授首先对中空多孔结构电极材料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了锂电池与锌电池中负极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其次,于乐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多孔材料限域调控和电极-电解液界面调控的研究进展,从电场分布、亲金属性和扩散等方面讲述了高比能负极材料的特点;从三维限域、表面工程和介观工程三个大方向提供了由体相到界面的新思路。最后,于乐教授还总结了高比能电池的多孔碳基负极材料设计,借助模板法探究中空多孔表面结构对金属的沉积影响,通过表面工程设计和介观工程设计改善沉积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行为,提升电池整体性能。
于乐教授的精彩分享细致入微,提高了我们对中空多孔电极材料的全新认知,收获了听众们的热烈掌声。随后于乐教授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相信大家会在新的科研过程中迸发新的思路。
于乐教授做学术报告
于乐教授与师生交流
马龙涛教授(右)向于乐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报告人简介:
于乐教授,于乐,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2008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2011年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师从楼雄文教授。2018年入职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学院。研究领域是新型微纳米结构功能材料设计与合成,并研究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储能转化领域,如锂/钠/锌金属电池、离子电容器、电催化的应用。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le、AM、Angew、AEM、AF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SCI总引用22000余次,H-index为71。申请中国专利12项,5项已获授权。2018年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Cross-field, 跨学科领域)。2019-2022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Chemistry 化学, Material Science材料科学)。2021-2022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化学工程学科)。现任《物理化学学报》编委,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Chinese Chemical Letters、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稀有金属》青年编委。讲授本科生课程《物理化学I》、《物理化学II》、《物理化学实验》,讲授研究生课程《储能材料》。
(图/ 文 王鑫钰 /编辑 钟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