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号下午,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秦禄昌教授到访本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大学城B5副楼三楼会议室给实验室的师生分享了题目为“纳米结构 LaB6 场发射电子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的学术报告。
实现高稳定性、高单色性、高亮度这几项基本性能要求是研发新型点电子源的出发点,也是半个多世纪来许多电子源研究项目的目标。秦禄昌教授首先对比了传统的钨单晶电子源与以六硼化镧 (LaB6) 为代表的其它各类低功函数材料的场发射点电子源在上述基本性能方面的差异。由于钨具有较高的功函数,使得冷场发射钨电子源在实际使用中稳定性较差及色散较大,而低功函数的六硼化镧则能产生稳定性强及色散小的电子源。在此基础上,秦禄昌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近二十年来在研发纳米结构冷场发射点电子源的先驱性研究工作、实用测试结果与实际应用前景展望,重点介绍了利用纳米线六硼化镧和六硼化镧晶体针尖作为电子源的设计和进展,并最终通过设计实现了稳定的六硼化镧针尖电子源。秦教授深入浅出地给同学们介绍了电子源的影响因素和其基本性能之间的联系,收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随后秦禄昌教授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了电子源设计及其性能的影响因素。
秦禄昌教授做学术报告
秦禄昌教授与师生交流
朱敏教授(右)向秦禄昌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报告人简介:
秦禄昌教授,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2年毕业于近代物理系。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师从郭可信先生学习电子显微学。1990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ScD)。自1986年起,曾在澳大利亚化学物理研究所、格林菲斯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日本NEC公司、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美国IBM公司、日本JST等学习和从事电子显微学的研究与应用,包括碳纳米管和纳米金刚石的材料科学研究及计算机硬盘储存系统的生产管理工作。自2001年起任教于北卡大学,现任物理及天文系教授。发表包括 Nature、Nature Nanotech.、PRL、JACS 在内的论文200余篇,撰写综述及著作10余篇。
(图 钟泽明/文 陈金伟/编辑 钟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