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室张德超博士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时间:2022-05-30作者:浏览量:177


2022年5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B5-102会议室举行张德超等六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张德超博士答辩的题目为“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的性能优化及其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性调控”,指导老师为刘军教授。担任本次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是来自广东工业大学的黄少铭教授,委员有来自广州大学的刘兆清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王新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的欧阳柳章教授、刘军教授、王辉教授、杨黎春教授。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何世满博士后担任答辩秘书。张德超博士针对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较低、与锂金属界面存在副反应生成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并最终导致锂枝晶生长的问题,通过纳米纤维膜增强结合增塑剂改性来提高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和综合性能;并通过引入离子液体(IL)促进电极/电解质界面形成稳定的SEI膜,阻碍副反应的发生并促进了锂金属的均匀沉积,实现了全固态电池的循环寿命的显著提升;并且基于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室温离子电导率较高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参考。张德超博士用约40分钟的时间对其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阐述。随后,答辩委员会委员对其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交流。各位委员充分肯定了张德超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成果,并围绕其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与建议。经过约一小时的答辩,张德超博士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张德超博士于2018年进入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锂离子电池方向),师从导师刘军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张德超博士在前人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研究的基础上,在聚合物PCL中引入增塑剂TMP,并将静电纺丝制备的纳米纤维膜作为基底,制备得到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膜PPT-SPE不但有较高的室温离子电导率而且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其次,通过在PCL基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基础上引入IL,制备得到的电解质膜PIA-SPE在锂金属负极界面处原位构建了稳定的、富含LiF,Li2Sx和Li3N多种化合物的SEI保护层,显著提升了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循环性能,0.5 C循环1600次,容量保持率超80%。为了进一步提高IL改性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通过将IL与高质量分数的锂离子导体无机固态电解质LATP和PEO复合制备得到了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在有效提高PEO基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同时,避免了LATP与锂金属间的副反应。最后,围绕如何简单、高效、无污染地制备高性能聚合物固态电解质,采用了原位聚合方法制备得到P(PEGMEA)1-SN1.2-SPE聚合物复合电解质,在室温离子电导率高达1.3 mS cm-1的同时,锂金属/电解质界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1 C @45 ℃和 0.5 C @30 ℃条件下,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在80%以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德超博士在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dvanced Science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


张德超博士正在进行博士答辩


张德超博士正在进行博士答辩



张德超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交流



答辩委员会主席黄少铭教授祝贺张德超等三位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张德超博士与同门师弟师妹合影


张德超博士与导师刘军教授合影



张德超博士与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




(图 申少洋 / 文 习磊/ 编辑 钟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