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室黄建灵博士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时间:2020-08-20作者:浏览量:944


2020年8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8号楼201会议室举行黄建灵等三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黄建灵博士答辩的题目为“镁基非晶储氢合金的结构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指导老师为朱敏教授。担任本次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是来自广东省科学院的刘敏教授,委员有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刘应亮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朱敏教授、曾德长教授、欧阳柳章教授、刘军教授、杨黎春教授。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姜伟博士后担任答辩秘书。黄建灵博士针对Ni-MH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问题,从创制高容量负极材料和探寻高电压窗口电解液两方面入手,开发高比能量Ni-MH电池新体系,用约40分钟的时间对其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阐述。随后,答辩委员会委员对其博士期间的研究内容及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交流。各位委员充分肯定了黄建灵博士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成果,并围绕其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与建议。经过约一小时的答辩,黄建灵博士顺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黄建灵博士于2016年进入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Ni-MH方向),师从导师朱敏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黄建灵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揭示Mg基合金电极容量衰减的相关机理并提高其循环稳定性,为研发电化学性能优异的Mg基合金电极提供新方法,另外还探索了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电解液和高浓度LiOH+Li2SO4电解液对Ni-MH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为提高Ni-MH电池的循环寿命和能量密度提供新思路:首先通过系统对比研究了Mg2Ni合金,纳米晶Mg2Ni合金和非晶Mg0.5Ni0.5合金的气-固吸放氢和电化学吸氢性能,以及合金电极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发现球磨Mg-Ni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容量来自合金中非晶相的脱氢反应;非晶Mg0.5Ni0.5合金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会晶化成Mg2NiH4相,是非晶Mg0.5Ni0.5合金电极容量快速衰减的一个重要原因;接着,通过添加Ti部分替代Mg0.5Ni0.5合金中的Mg后,提高了合金中非晶相的稳定性,使合金的电化学吸氢可逆性提高,从而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但是Ti的添加并没有抑制合金的腐蚀;为了减少Mg基合金电极的腐蚀,尝试使用TMAH溶液作为电解液,并在4.5M TMAH中添加少量的Cu(OH)2后,Cu2+在充电过程中还原沉积到Mg0.4Ti0.1Ni0.5合金电极的表面,进一步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最后,为了提高Ni-MH电池的工作电压,尝试采用高浓度的LiOH+Li2SO4电解液作为Ni-MH电池的电解液,发现由AB5型合金电极与Ni(OH)2正极配对的Ni-MH电池在5M LiOH+0.8M Li2SO4电解液中的工作电压显著高于在传统6M KOH电解液中,从1.28V提高到1.34V。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黄建灵博士在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Electr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等知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获得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三等奖,华南理工大学张弢李芬登云创新力奖学金等诸多荣誉。


黄建灵博士正在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黄建灵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交流

黄建灵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交流

答辩委员会主席刘敏教授祝贺黄建灵等三位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黄建灵等三位博士与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

黄建灵博士、周朝金博士与导师朱敏教授合影

黄建灵博士与导师朱敏教授合影


(图 林成/文 高雪/编辑 刘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