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八号楼201会议室举行了王卓森等三位博士研究生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王卓森博士答辩的题目为“多功能金属基硫正极载体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指导老师为刘军教授。担任本次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是来自广东省科学院的刘敏教授,委员有华南农业大学的刘应亮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的朱敏教授、曾德长教授、欧阳柳章教授、杨黎春教授和刘军教授。
王卓森博士用近40分钟的时间生动地介绍了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做的关于硫正极多功能载体材料的工作。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极性金属化合物的选取,使锂硫电池材料的容量、循环稳定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在碳布上生长磷化钴纳米片状阵列的独特设计使得CoP@C@S成为性能优异的柔性锂硫电池材料,有望在可折叠电子设备等领域得到应用。随后,答辩委员会对王卓森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充分交流。答辩委员会充分肯定了王卓森博士在博士期间扎实的科研工作与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围绕其博士期间的工作与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经过约一小时的答辩,王卓森博士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王卓森博士于2017年攻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学位(锂离子电池方向),师从刘军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王卓森博士对硫正极体系的载体材料进行了大量研究。王卓森博士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一步法合成了中空多孔的碳化钼(Mo2C)材料,通过在其表面包覆一层碳材料极大地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研究显示,该材料作为硫正极的载体材料体现出较好的循环性能。随后,王卓森博士从多硫化物催化转化的角度出发,采用一步法原位构筑了钴颗粒嵌入的硼,氮元素掺杂的碳纳米管材料,进一步地提高了锂硫电池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之后,王卓森博士进一步对原子态的钴材料进行了研究,经过利用二氧化硅球作为硬模版,利用乙酰丙酮钴作为钴源和多巴胺作为碳源,经高温碳化和球差电镜表征,发现在中空碳球上成功地负载了原子态的钴,原子态的钴对于硫正极材料在充放电的时候产生的多留化物具有优异的催化效果,不仅如此,相对于之前的单质钴材料,钴的用量大大减少。最后,王卓森博士研究了不同钴化合物的多硫化物的转化速度的差异,选择了CoP材料作为硫正极材料的载体材料,通过在柔性碳布生长钴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ZIF-67)并通过高温碳化磷化得到具有纳米片阵列的磷化钴(CoP)材料,该材料在作为硫正极材料的载体时候具有更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这短暂的三年多时间里,王卓森博士在Advanced Materials, Small,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ectrochimica Acta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获得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
王卓森博士正在进行博士答辩
王卓森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交流
王卓森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交流
王卓森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交流
答辩委员会主席刘敏教授祝贺王卓森等三位博士研究生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王卓森博士与导师刘军教授合影
王卓森等三位博士研究生与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
(图 林成 / 文 沈家东 / 编辑 刘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