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周亮教授、中南大学吴飞翔教授、南京大学何平教授、中山大学朱昌宝教授到访本实验室

时间:2019-12-23作者:浏览量:2713


2019年12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周亮教授、中南大学吴飞翔教授、南京大学何平教授、中山大学朱昌宝教授到访本实验室,并在大学城B5栋307会议室向实验室师生分享了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为实验室师生做了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精细结构与新奇物性”的报告。在这场报告中,谷林研究员从近现代数学与物理学出发,以数学与物理学的全新角度,为我们解析当下的材料科学研究背后普适而统一的对称性原理。在报告中,谷林教授基于向量的内外积,介绍了功能材料在“内积”与“外积”特性的起源及其对材料微观设计的指导性启示,并以此为根据,展示了材料的微观结构精细调控与表征的成果。谷林教授报告思路新奇,在座的各位同学深受启发。

南京大学何平教授报告题目为“复杂系统下锂—氧气电池界面电化学催化反应”,在本次报告中,何平教授从质子惰性电解液锂-空电池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在锂-空气体系电池中CO2在C和Ru表面放电反应生成C与Li2CO3的研究,分享了锂-空体系电池催化剂影响充电过程的机制,并具体讲述了Ru颗粒、超氧根负离子与碳发生的阳极过程,同时分享了其在锂-空电池中高表面活性石墨烯中吸附的痕量水分子对锂空气电池电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及改善方案。

中南大学吴飞翔教授做了题为“Conversion cathodes for lithium and lithium-ion batteries”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结合具体的实验研究,详细地介绍了多种正极材料的储锂机理,包括单相反应机制的LiCoO2正极材料,两相反应的LiFePO4正极材料,以及多相反应机制的LiRuO2正极材料。并提出以转化反应为主的氟化物作为正极在体积和重量上具有很大优势。在锂-硫电池研究中吴飞翔教授简单介绍了固液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在转化反应正极材料结构调控和机理研究上就C-Li2S,S-有机柠檬酸作为正极材料做了精彩的讲解。最后,吴飞翔教授也针对降低电解液锂盐溶度来提高电池倍率性能的工作向老师和学生做了详细的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周亮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氧化硅基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报告。在本次报告中,周亮教授从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的需求出发,向我们介绍了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氧化硅负极材料的现存问题和改性方法。针对于目前氧化亚硅体积膨胀大、导电性低、首次(及平均)库伦效率低等研究瓶颈,从制备超细SiOx、结构设计等思路出发得到Ni/SiO2 多孔球、SiOx/C 亚纳米复合物、Yolk@shell SiOx/C、石榴型SiOx/C等结构改性后的氧化硅负极材料,有效地改善了氧化硅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伦效率。汇报详细介绍了七类复合结构的构筑方法,并对相应的性能做了细致的表征和机理性分析,从结构设计的角度为参会人员进行负极材料性能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山大学朱昌宝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传输特性及尺寸效应研究。在该报告中,朱昌宝教授围绕电极材料的尺寸效应与动力学问题,介绍了其在LiFePO4、Na3V2(PO4)3等电极材料的原子尺度的微观分析,具体分析了Li/Na离子在电池体系中的传递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电极材料尺寸的关系,并通过构筑离子连续与电子连续的电极材料体系,以改进目前碱金属正极材料的离子体相传递动力学。

本次报告精彩纷呈,在场师生深受启发。报告结束后,各位教授参观了本实验室,并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交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员正在做报告

南京大学何平教授正在做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周亮教授正在做报告

中南大学吴飞翔教授正在做报告

中山大学朱昌宝教授正在做报告

实验室刘军教授(右)向谷林研究员(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实验室刘军教授(右)何平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实验室胡仁宗教授(右)向周亮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实验室胡仁宗教授(右)向吴飞翔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实验室胡仁宗教授(右)向朱昌宝教授(左)赠送实验室纪念牌


报告人简介:

谷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近20年。200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启蒙于我国电子显微学专家朱静院士。2005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德国马普金属所以及日本东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功能材料原子尺度结构与电子结构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发表论文 50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及Nature正刊12篇,子刊 50余篇,他引 27000余次。获得国际电子显微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2006) ;国际锂电池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中国晶体学会青年科技奖(2018),入选科睿唯安材料科学领域(2018—2019)和化学领域(2019)全球高引科学家。

 

周亮,武汉理工大学教授。2006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赵东元院士和余承忠教授。2011年加入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昆士兰大学余承忠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3月加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功能化纳米材料电化学储能研究,在Nat. Commun.,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 ACS Energy Lett.,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 Nano Ener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论文引用7300余次,H因子为46。

 

吴飞翔,中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本、硕、博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佐治亚理工学院Yushin教授课题组博士后研究员,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ier教授课题组研究员。主要从事材料冶金、高比能电池材料及其电解液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南大学创新驱动等项目。已在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CS Nano,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le, Materials Today, Nano Energy,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项和美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德国发明专利1项。目前担任国际顶尖期刊Materials Today(IF:24.4)的亚欧区主管编辑(Managing Editor)。

 

何平,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江苏省“杰青”,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2003和2006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应用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6月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物理化学(电化学)博士学位。同年赴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能源技术部门任特别研究员(博士后),从事高比能量二次电池的开发和研究。2011年11月受南京大学人才引进计划资助回国工作,并筹建“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电池技术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材料电化学与电池技术,包括动力型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在能源材料及化学领域的国际刊物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Joule、Angew. Chem. Inter.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和Nano Energy等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60余篇。文章他引6000余次,H—index 43。获日本及中国专利10余件。

 

朱昌宝,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理性设计、可控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特别关注储能体系中的缺陷化学,纳米离子学,以及离子输运与存储过程中的尺寸效应。其中对于磷酸铁锂缺陷化学和尺寸效应研究,静电纺丝与静电喷雾技术制备高性能电池材料,以及高功率与高能量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迄今为止,在《Science》,《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Nano Lett.》等材料化学领域著名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top 1%)6篇,ESI热点论文(top 0.1%)1篇。SCI论文引用次数超过3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600余次。研究工作被《Nature》《Materials Views China》等作为亮点报道,已授权欧洲专利和中国专利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