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室张涵茵博士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时间:2019-03-21作者:浏览量:1699


2019年3月21日,华南理工大学8号楼201会议室举行张涵茵博士论文答辩会。张涵茵博士答辩的题目为“锂离子电池锡、硅碳基负极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化学性能”,指导老师为朱敏教授。担任本次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是来自暨南大学的李卫教授,委员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朱敏教授、张磊教授、胡仁宗教授和刘军教授。张涵茵博士以锡、氧化铁、氧化硅基负极材料为核心对其博士期间的工作进行了30多分钟的阐述,介绍了其博士期间在Sn-Fe3O4@C、Sn-SiOx@C与Sn0.95Fe0.05O2三大复合微纳结构体系的结构设计方案与电化学性能,并着重从电化学窗口调控、多反应平台互缓等方面解决锂离子电池锡基与硅碳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容量、循环稳定性与首次库伦效率等关键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后,答辩委员会对其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充分交流。答辩委员会充分肯定了张涵茵博士在博士期间扎实的工作与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围绕其博士期间的工作与博士学位论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经过约一小时的答辩,张涵茵博士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张涵茵博士于2010年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班,并在2014年获工学学士学位,随后在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工学博士学位(锂离子电池方向),师从导师朱敏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对锡基与氧化物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构筑了Sn-Fe3O4@C三元复合负极体系,实现了多元嵌锂-合金化-转化反应机制相互协同的高容量长循环的微纳尺度复合负极;并首次系统阐述并论证了在转化反应过程中因过渡金属Fe催化分解电解液分解导致循环中后期电池容量异常升高的现象;首次利用SnFe相调节SiOx基负极材料,通过改变Li-O-Si键的形成过程,大幅度改善了制约SiOx负极材料的动力学和首次库伦效率这两大关键问题,并通过电压窗口的调控实现了长循环稳定性的以Sn2Fe-SiO@C为负极的全电池;首次利用模板法烧结制备了Sn0.95Fe0.05O2@C,实现了反应过程中纳米Fe这一关键元素对电解液的隔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涵茵博士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等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林志群(Zhiqun Lin)教授课题组交流学习一年。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张涵茵博士还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等诸多荣誉。

张涵茵博士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


张涵茵博士正在与答辩委员会专家进行交流


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卫教授恭喜张涵茵博士通过论文答辩


张涵茵博士与导师朱敏教授合影


张涵茵博士与答辩委员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