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ing the key lab of Prof. Lianmao Peng from Peking University

时间:2015-06-08作者:浏览量:1042


2014年11月7日,北京大学电子学系彭练矛教授到访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彭教授在大学城B5栋副楼二楼会议室为本实验室师生40多人作了题为“Carbon Nanotube Electronics - Extending Moore’s Law to the End and Beyond the Roadmap”的学术报告。
彭教授首先介绍了各种用于制备下一代电子器件的候选通道材料,接着他着重介绍最有希望的碳纳米管材料。这是因为半导体碳纳米管被认为是唯一一种没有悬空键却展现出与导带和价带完美欧姆接触的材料。这个特性十分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电子器件所要求的化学和力学稳定性,而且使得n型和p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接近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极限值。另外,碳纳米管也具有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高饱和速率,从而使得长或短通道器件都能够展现出优异的性能。同时,半导体碳纳米管在费米能级附近具有对称的价带结构,导致电子和空穴都具有相同的等效质量,这使得采用碳纳米管制备的集成电路的功耗可能非常低。
附:彭练矛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电子学系主任、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电子晶体学委员会主席、美国《应用物理杂志》副主编。1982年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本科毕业,1988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从2001年起先后3次任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中国晶体学会和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电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结构;基于纳米材料的高性能电子、光电子器件的制备,器件物理,碳基集成电路的实现和系统;纳米器件在化学、生物传感及能源方面的应用。迄今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第一作者专著1部(High-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and Microscopy,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9年被北京大学聘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持的“亚纳米碳管的稳定性研究”被选为2000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定量电子显微学方法与氧化钛纳米结构研究”项目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实现碳纳米管的高效光伏倍增效应”项目入选201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性能碳基纳米电子器件”项目获2013年度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2013年被评为北京大学首届“十佳导师”。

彭练矛教授作学术报告

朱敏教授(右)向彭练矛教授(左)赠送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