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基础研究转向工业应用是科研深度与协作广度的价值重构

个人简介:

杨琮亿,2024届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纤维材料,发表sci论文7篇,授权专利3项, 现就职于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担任可靠性工程师,专注于电池包高分子材料老化研究、寿命分析与可靠性设计。 

个人自述:    

  离开华园,步入比亚迪,在从基础研究转向工业应用的这段日子里,我愈发体会到导师当年始终强调的一点:“在探索科学深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与人协作的广度。”那时,我以为合作仅是实验中的团队配合,如今才明白这句话真正指向的是从 “一个人完成课题”到“与一个团队交付项目” 的跨越。 

读博是单人的修行,工作是团队的征途

左二杨琮亿与导师合影留念

  博士论文必须包含“原创性贡献”,这意味着你探索的往往是一个极其狭窄和前沿的领域,甚至在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完全理解。这种深度探索在本质上必须由个人来完成,就像你是提出核心问题的大脑,是设计实验方案的架构师,是分析复杂数据的处理器,也是为所有结果最终负责的人。博士生的大量时间是在与不确定性和孤独感作斗争,你需要长时间独自阅读文献、设计实验、分析数据。这是一个需要极强内驱力和自我管理的漫长过程。所以,读博的“独行”是为了锻造一个能够独立发现并解决未知问题且具有深度的专家型大脑。

  然而,企业的根本目标是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来创造商业价值,这个目标决定了协作是效率最高、风险最低的方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将不同专才的人整合起来,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没有人需要懂得所有事情,但需要确保所有环节无缝衔接。企业工作充满了沟通、协调、妥协和共识构建。你需要参加无数会议,清晰地向上汇报,与平级协作,对下属授权。你的价值不仅在于你多能“挖井”,更在于你能让整个“挖井队”高效运转,最终打出水来。 

数据可视化是构建跨部门沟通的桥梁 

工作照

  在协作交流中,让他人听懂是获得支持的前提。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自身专业的深度必然能赢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然而,一项比处理数据更为关键的能力,是能够将这些复杂信息用图转化为清晰的可视化故事,并准确地传递给非你专业领域的同事。 

  数据本身并非力量,被理解的数据才是。当你寻求协作与资源时,他人的援手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建立在他们能够清晰听懂你诉求的前提之下。用直观的图代替晦涩的术语,用一个他们能听懂的故事串联起数据的逻辑,这实质上是为你潜在的合作伙伴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从华园到比亚迪的旅程,实则是从“掘井者”到“引渠人”的身份蜕变。博士训练锻造了独立探索未知的深度,如同单兵掘井,在狭窄领域追求原创突破;而工业实践则要求将专业深度转化为团队合力,成为引导多方协作的“引渠人”。我想这既是对导师教诲的深刻印证,也是对知识工作者核心能力的重新定义。

  导师寄语:

  王林格教授: 

  与身边每一位同学的相处,都让作为老师的我收获良多、日有所进,尤其是杨琮亿同学。琮亿在硕士期间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而进入博士阶段后,她最令我钦佩的是那份超乎常人的独立探索能力,以及沉得下心、肯吃苦的钻研精神。

  她所从事的MRI成像材料研究,横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的交叉领域,需要掌握大量全新技能。面对挑战,她不仅从容掌握了小动物实验等高阶技能,更在其中游刃有余。无数个日夜的专注与坚持,终于凝结成令人瞩目的原创成果,闪耀着勤奋与智慧的光芒。

  如今,她已步入比亚迪,在工业一线深刻践行着拼搏进取的青年精神。愿她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专业所长,带领团队在高分子能源材料领域不断实现突破,以扎实的作为推动行业前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