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交叉合作赋能,可迁移能力破局
个人简介:

赵秀虎,前沿软物质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从事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为刘丹青副教授和Ghislaine Vantomme副教授,致力于开发新型铁电向列相液晶弹性体智能材料,推动其在软机器人和柔性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博士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3项。
个人自述:
课题组深度的交叉合作丰富了知识体系
倘若时光回溯至六年前,让我再次抉择是攻读博士学位,抑或进入事业单位从事常规工作,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读博。这是我内心真正热爱并向往的道路,我无比享受在实验室中度过的每一天,享受每一个从失败走向成功、从无到有的实验过程。
六年前,我有幸加入谢晓晨(Satoshi Aya)教授的课题组,由衷感谢谢老师的知遇之恩。初次接触液晶领域,我便被其绚丽多彩的织构所吸引,同时也对这一全新领域感到陌生与迷茫,其间亦不免经历诸多初级错误。谢老师悉心指导、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在我迷茫时指明方向,困惑时为我拨云见日。在四年的科研生涯中,每次与谢老师交流,皆能深切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前瞻的科研视野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老师亦师亦友,热情宽和,使我有机会接触诸多富有挑战且极具趣味的前沿课题,获益良多。

我所在的课题组是学院内较早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团队之一。我的导师谢晓晨教授与黄明俊教授长期致力于铁电液晶方向的合作研究,这为我搭建了跨越物理与化学的知识体系。在此,亦衷心感谢黄明俊教授给予的跨课题组指导。黄老师平易近人,每次学术讨论皆如友人交谈般轻松自在,而他总能从多元视角提出新见与建议,使我茅塞顿开。同时,感谢两个课题组的所有同侪,在科研中给予我诸多支持与指引,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愉快而难忘的时光。感谢学院为我们提供的优越科研与学习环境。虽身在异国,仍时常怀念并羡慕学院先进的科研平台与浓厚学术氛围。
实验室搭建经验解救了国外困局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目前我在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博士课题的延伸——致力于开发新型铁电向列相液晶弹性体智能材料,并推动其在软体机器人与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应用。该研究有望显著促进铁电向列相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尤其在前景广阔的柔性光电子器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初至欧洲,从饮食习俗到文化氛围皆感不适,加之当地的工作节奏与效率,曾一度令我自我质疑此行是否妥当。虽已远赴海外,谢晓晨老师仍持续关心我的发展。数次与谢老师交流在欧体会,老师鼓励道:“要学会在科研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这实质上是文化差异的体现:当我们对欧洲同事的工作节奏感到不适时,他们或许也同样对我们的方式抱有不同看法。这并非孰优孰劣,而是源于各自社会文化与工作理念的深层差异。在这种视角的转换中,培养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心态至关重要。”经过数月的调整与适应,我逐渐放平心态,专注于做好自身工作。

目前的研究课题我极为感兴趣,并渴望深入探索。然而该方向在国外课题组内属全新领域,面临仪器设备不全、材料匮乏等现实困难。幸而在国内随谢老师学习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室搭建经验,使我得以在欧洲成功构建起两套铁电测试设备。历经半年多的努力与多种方法的尝试,终于找到一条现阶段可行的技术路径,持续推进铁电向列相液晶弹性体的研究。这也印证了学院所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适应挑战、亲手实践的能力。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
回首这几年的经历,感触良多,有过低谷和迷茫,很多次想要放弃。回头看看,发现自己走完了很长的路,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更让我感谢曾经坚持的自己。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以这句话结尾,勉励学弟学妹们和我自己,希望大家都能坚持自己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
导师寄语
谢晓晨教授:
秀虎是我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算起来,也是我们课题组里为数不多的“元老”了。这些年来,他在科研上踏实勤奋,在团队建设中也付出良多,点点滴滴,我都记在心里。
从入学到毕业,整整五年。如今回头一看,竟仿佛只是一刹那。我们一同经历了师生间的所有琐碎与日常,我见证过他科研路上的迷茫与摸索,也欣喜于他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回首这段岁月,心里满是欣慰。自己亲手培养的学生,总会带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像亲人,也像老朋友。
去荷兰的这段经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是秀虎人生中独特的一部分。愿他珍惜这一切,也带着这份独有的记忆,继续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