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从华园到大阪,锲而不舍自我求索之路

个人简介:

刘嘉雄, 前沿软物质学院2019级硕士生,目前在大阪大学理学院高分子科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曾赴德国海德堡大学进行访学。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在《Chem》《JACS》和《GIANT》期刊相继发表学术论文。

个人自述:    

  书,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我的本科专业属于材料大类,课程设置中仅涉及基础有机化学知识,尚未深入超分子或高分子化学领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读到诺贝尔奖得主 Jean-Marie Lehn 所著《超分子化学》的中文译本,由此对这一交叉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并决定给自己一个新的尝试和挑战,随即有幸加入学院刘一流教授的课题组继续深造。 

  刘老师师承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更以其谦和风趣的为师风范与广泛的科研视野深深影响了我。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系统掌握了有机与高分子合成的实验技能,逐步构建起对科研工作的整体认知,极大拓展了学术视野。 

  我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成功合成单体后,通过核磁共振谱图表征确认结构时的激动心情;也难忘随着实验技能日益娴熟,能够独立完成多种超分子单体与聚合物制备时所带来的成就感与信心。然而,科研之路从非坦途。随着课题深入,实验难度与失败频率逐渐增加。由于对部分表征数据的误判,加之未能及时对实验过程进行系统反思与总结,我曾一度陷入近一年的重复试错与进展停滞之中。那种看似“坚持”却缺乏方向的状态,使我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与焦虑。

毕业合影

  感谢在那段艰难时期,父母与女友的坚定支持,以及刘老师始终如一的乐观态度,给予我重要精神支撑。最终,在与导  师深入讨论后,我重新调整了课题方向。前期积累的实验经验与后期的正确引导相结合,使研究很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在毕业答辩中获得评审老师的肯定。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毅力,更依赖于持续反思、及时总结与灵活调整的能力,也为我后续赴海外攻读博士奠定了信心。

  选择,给人生不同的体验

  硕士毕业后,我赴日本大阪大学求学,在 Yoshinori Takashima 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阶段研究,聚焦于高强韧可持续高分子材料的开发及其酶促降解与循环利用。 

  面对全球塑料污染与资源循环的迫切需求,发展兼具优异性能与可控降解、循环再生能力的新型高分子材料,成为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作为课题组在该领域的开拓性尝试,从课题构思、实验设计、数据解析到论文撰写,绝大部分工作需我独立承担。在华南理工大学所接受的科研训练为这一阶段打下重要基础。尽管实验任务繁重,我始终坚持阶段性梳理实验进展、设定明确节点并适时总结反思,以提升效率、规避无效尝试。这一过程促使我逐渐从实验执行者转变为具备独立思维、能统筹规划并果断决策的科研工作者。

  Takashima 教授不仅在实验条件与设备方面给予充分支持,更在百忙之中多次与我深入探讨实验现象与后续方向,助力研究不断取得关键突破。最终,我们成功开发出一类新型可持续高分子材料,并创新性地实现仅通过一种酶、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即可对材料进行可控降解、韧性增强、循环再生乃至性能升级的多路径调控。相关成果顺利发表于高水平学术期刊,并获《日本经济新闻》《日刊工业新闻》及《EurekAlert!》等多家媒体报道。 

忘年会

  海外求学不仅是学术深造的历程,更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尽管日本在饮食与文化层面与国内存在一定相似性,但远离亲友、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仍对留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生活自理能力构成挑战。在留学圈里有着这样一个戏言:“出去一个留学生,回来一位大厨”,对此我深有体会。此外,课题组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效提升了我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总体而言,这段留学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在心理素质、跨文化适应力与综合能力方面带来显著成长。

  求索,行远自迩,思诚致远

  回望来路,我有三点体会愿与学弟学妹共勉:

  其一,勇于尝试,敢为人先。世界广阔,不论投身科研还是远渡重洋,皆为人生注入丰富可能与视野。

  其二,坚持诚可贵,思考价更高。在坚定目标的同时,注重方法总结与策略调整,理性取舍往往比埋头坚持更为关键。

  其三,为学先为人,守正初心。无论将来走多远,成就多大,始终铭记师长的教诲: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

愿各位在未来的学术与人生道路上,既怀热情,亦持清醒,脚踏实地,不负韶华。 

  导师寄语

  刘一流教授:刘嘉雄同学是我课题组最早的学生之一。读着他的回顾与感想,往事历历在目,令我既感慨又欣慰。他不仅为课题组的初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令我倍受鼓舞的是,这段硕士时光的学习为他后续的深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祝愿他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再接再厉,不断攀登新高峰!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