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本科期间申请专利和发表文章两手抓,步履不停向光而行

个人简介:

马瞻,前沿软物质学院2021级本科生,今年9月开学已直博进入程先生课题组,继续从事软物质科学研究。本科期间获得院长奖学金,连续两年入选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班;2023年曾获“认证杯”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二等奖;曾参与广东省重点支持领域大创项目,担任班级社会实践委员、就业委员。目前申请专利1项,并以共同作者身份于Polymer期刊投稿一文,预计10月接收。

同学自述:      

科研初航:从理论认知到实践突破的跨越之旅

四年前,怀揣着对材料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未知的热忱,我踏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的校门。彼时,如同众多同学一般,我对未来的科研方向尚感迷茫,但内心深处那股探索未知的冲动却如星星之火,亟待燎原。

大二那年,机遇悄然降临。我与两位同学携手申报了SRP项目以及“大创”项目,由此正式开启了科研世界的探索之门,亲身体验了科研从理论构想迈向实践落地的完整历程。从广泛查阅文献、精准把握研究前沿的文献调研阶段,到精心规划实验方案、确保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实验设计环节;从严谨细致地制备样品、把控每一个操作细节,到深入剖析实验结果、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的成果分析过程,我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成功完成了大学里的首个科研项目。这一过程,让我对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随后又有喜讯传来,我们小组申报的项目荣获广东省重点支持领域大创项目立项。这一进步,无疑是对我们前期努力的肯定,让整个团队沉浸在满满的成就感之中,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科研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在大创项目组内师兄师姐的悉心鼓励和指导下,我们于2024年积极申请了一项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专利。该专利名称为“一种化学动力疗法增强抗菌的纳米酶以及纳米酶复合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此专利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静电纺丝法能够制备出具备高孔隙率、优异吸湿性以及高气体交换率等卓越性能的纳米纤维膜这一优势,巧妙地借助其独特的渗透性网络结构,模拟人体皮肤的细胞外基质,从而精准调控细胞的增殖与生长过程,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精心优化抗菌粒子与纤维的复合材料配比以及结构调控,实现高效抗菌性能,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途径,该项专利如获批,不仅有望为创面治疗带来新的突破,更体现了科研工作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从理论探索到服务社会的有效转变。

 

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砥砺科研:于挫折中淬炼,在探索中成长

科研征程,从来都不是康庄大道,而是布满荆棘与挑战的崎岖小径。初涉有机合成领域时,我迎来了首个复杂反应任务,整个反应流程共分四步,开始每一步都需要摸索反应条件和操作方法,而之后的每个重复流程不得有半点疏忽与差池。当面对重峦叠嶂的核磁图谱,以及一次次不尽人意的实验结果时,迷茫与挫折如影随形,我的内心也会飘来焦虑的乌云。幸得师兄师姐们伸出援手,他们用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帮我抽丝剥茧般地分析问题根源,更以耐心和鼓励引导我学会从失败中挖掘宝贵的经验教训,让我明白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契机,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

然而,科研的魅力远不止于战胜挫折后的成就感,更在于探索未知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的惊喜发现。例如在同步辐射装置的实验室里,当激光穿透样品时屏幕上瞬间跳跃而出的数据点;在电镜室中,当我全神贯注地寻找有序结构时,偶然间发现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图案竟与著名的“图灵斑图”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让我深刻感受到科研的无穷魅力,是人类对材料结构的探索,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对人类智慧边界的拓展。

上月,我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向 Polymer 期刊投稿了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于巨型表面活性剂的设计与应用,通过将寡聚二甲基硅氧烷配体和 PS 链配体巧妙地连接到 POSS 笼结构上,我们精心设计并系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分子结构的巨型表面活性剂。在合成过程中,我们精确调控了寡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寡聚度、单个巨型表面活性剂中 PS 链的数量和分子量等关键结构参数,力求实现对自组装纳米结构关键尺寸的精准把控。随着这些结构参数的微妙变化,我们成功获得了一系列从层状结构到六方柱状相结构的样品,而六方柱状相作为实现导向自组装工艺的关键相结构,为纳米材料的精准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此外,我们还创新性地运用旋转涂布法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成功制备出高度有序的线状图案。这项研究在巨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拓展了其应用的边界,为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贡献了一份力量。

 Polymer期刊投稿图片摘要

日常实验

多元探索:于平衡中笃志,向科学之海远航

科研之外,我也积极投身于丰富多彩的学术竞赛与社会活动,力求在多元的实践与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探寻学业与生活、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在数学建模竞赛的激烈角逐中,我与队友们并肩作战,日夜奋战。那一间间灯火通明的教室,见证了我们通宵达旦分析海量数据的专注。最终,我们斩获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国际赛二等奖;作为班级社会实践委员和就业委员,我精心策划并组织同学们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大家拓宽视野,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正是这些经历让我获得科研之外的能力,找到更多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2023年“认证杯”数学建模获奖证书

于本科毕业典礼(左一)

如今,我在程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博士阶段的学习。回顾本科四年,我非常感激学院提供的国际化培养平台和导师们的悉心指导。更重要的是,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了一名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的学术小白,而如今正在努力向学术大牛看齐。  

软物质科学的美妙之处在于它“小作用,大变化”的特性,正如居里夫人所说:“生活中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只需要去理解。”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我将继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纳米世界中追寻那些闪烁的科学之光。科学探索如川流不息,虽遇险阻而终向海。我愿以勤奋为舟,以好奇为帆,在这片浩瀚的科学海洋中继续远航。

导师寄语:

  黄明俊教授:马瞻同学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踏实、诚恳。在我的课堂上,他是那个坐的最为端正、听的最认真的同学,同样也是期末考试答卷最为优异的。拥有这份难能可贵的赤诚、专注、勤勉,我相信他在任何道路上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未来科研道路上,有程先生的指引,一定能有所突破,做出令自己骄傲的工作。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