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心怀热忱,坚定前行

个人简介:

孔桢,前沿软物质学院2021级本科生,现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在读。

同学自述:     

很荣幸收到程先生的约稿,在《南国晨梯》这个平台与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回望四年的学习与成长旅程,我始终怀着一份感激,感激这段时光赋予我追逐热爱的自由,感激学院提供的广阔舞台,也感激那些在我求学路上给予指引与鼓励的师长与同伴。 

求知之路:课堂中的启发与成长

  我与化学的缘分始于高中时期对竞赛的投入,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我逐渐意识到,化学是一种充满逻辑与美感的语言,一种通往未知世界的钥匙。带着这份热爱,我来到了前沿软物质学院,期望在这里继续追寻那份对化学的纯粹向往。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群学识渊博、教学严谨的老师。他们的课堂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也让我逐步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从基础课程到专业选修,每一门课、每一位老师都让我受益匪浅。不少课程至今仍在我脑海中留下清晰印象,既有知识的深度,也有思维的启发。尤为难忘的是,每年暑期程先生都会精心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教授为我们介绍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那些短暂却密集的几天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度浓缩的“学术博览会”,这些经验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科研的进一步憧憬。

 

初入科研:课题组中的磨砺与收获

学院一直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课题组,参与真实的科研工作。我很幸运地在大二便加入了吴钊老师的课题组,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科研训练之路。在这里,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查阅文献、设计实验、使用仪器和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逐渐形成了严谨、务实的科研思维。

感谢吴钊老师的细心指导,也感谢几位师兄在实验操作和思维训练上给予的无私帮助。他们让我意识到,科研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心血汗水浇灌。有机实验是辛苦的,它往往需要长时间专注的投入,重复的提纯与分离,每一步都不能出错。然而,我并不觉得厌烦,每一点小小的发现,一点点探明反应背后的机理,都会带给我极大的成就感与充实感。正是在这些细碎的日常中,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放眼世界:走向国际的探索与尝试

学院为我们本科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国际交流机会,这让我在本科期间便有了接触海外教育资源的机会。在程先生的教导与鼓励下,我逐渐萌生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并决定尝试多种路径以拓展可能性。我带着“多一个选择、多一分从容”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的“3+1+1”项目。同时,我也积极准备自主申请,尝试寻找更适合自己研究兴趣的发展平台。这段时间,我既忙碌于课程与科研,也投入大量精力了解海外院校、梳理学术经历、完善材料。在一次次打磨和思索中,我对未来逐渐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是我科研成长的重要一环。我的课题聚焦于柔性光电设备中有机透明电极材料的研究方向。相比传统的无机透明电极材料如氧化铟锡(ITO),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因其优异的溶液可加工性、低成本及良好的可见光透光性,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液晶显示器(LCD)、太阳能电池和光探测器等器件中展现出广泛应用前景。然而,未经处理的PEDOT:PSS导电性偏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我在课题中尝试通过乙二醇等极性有机溶剂对其进行二次掺杂,以提升PEDOT:PSS薄膜的导电性能,并进一步研究掺杂处理对其力学性能、光学透过率和表面形貌的影响。这一研究不仅为开发新型柔性透明电极材料提供了实验支持,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成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潜力,增强了我将所学知识投入社会需求的信心。

 

寄语

回望这几年的求学生涯,我始终感受到学院对本科生的重视与信任。无论是扎实的课程体系、丰富的科研资源,还是面向未来的国际平台,都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感谢每一位在我求知路上给予指导的老师,也感谢这片让我起步、让我思索、让我改变的土地。

对于仍在校园中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本科阶段是一段宝贵而短暂的时光,它不仅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也塑造着你将如何走下去。学院已经为我们铺设了广阔的平台,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主动探索、真诚投入。

充分把握身边资源,以热情与毅力投身科研。热情是你在面对未知与困难时坚持下去的源泉,毅力则是你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的基石。哪怕过程偶有迟疑与挫折,只要愿意坚持追问“为什么”,不断寻找“还有没有其他可能”,你终将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就与答案。

愿你在实验室中找到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书海与数据中获得心灵的踏实,也愿你在选择科研这条路时能带着热爱出发,带着收获归来。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