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求索路上,灯火可亲
个人简介:
赵王燊,前沿软物质学院2021级本科生,已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直博录取。本科期间获'学校奖学金''学院奖学金'等荣誉;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参与发表SCI论文1篇,GPA3.80。
同学自述:
衷心感谢程先生的悉心培养与学院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在此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科研之路,犹如在幽暗密室中寻觅微光,幸得良师益友,前辈提灯引路,我亦愿将这份温暖薪火相传,成为后来者旅途中的一束微光。
初心:从疾病故事到科研使命
高中时期,阅读《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与癌症抗争的生命笔记,令我深刻体悟医学的有限与无限。三年疫情,目睹生物医药对社会运行与个体命运的深远影响,使我愈发坚定了投身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决心。高考之后,我毅然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正是看中其在“生物医用材料与药物递送”方向的学科优势。至今仍记得,大二时在实验室,亲眼见到师姐用自主合成的药物,测试其对细胞存活率与纳米药物递送效率的情景,那种将工程理性与医学温度融于一体的探索方式,让我心生向往。自此,科学之光在我心中悄然点亮。
探索:在交叉学科中寻找突破
在唐雯教授指导下,我于大二开始涉猎高分子材料制备pH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的课题。初次合成目标材料,连续一个月表征无果,屡败屡试,心力交瘁。幸得师姐现身说法,述及自己当年初入科研遭遇的困顿与坚持,予我莫大慰藉。最终,我们成功开发的递送系统在人体表皮细胞中表现出显著降低药物生物毒性的功效。这段经历,使我体会到知识由书本走向应用、由理论化作实用价值的过程,正是科研最具魅力之处。科学探索,既是智识的磨砺,更是意志的淬炼。
展望:做医学创新的桥梁
申请季,幸获多所名校橄榄枝,最终选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直博项目,缘于其在“精准药物递送”领域的前沿优势,与我研究志趣高度契合。特别感激程先生、唐雯老师、张维老师在申请过程中的倾囊相助,不仅指导我如何与海外导师沟通、书写英文邮件、给我写英文推荐信,更在关键时刻予以信心与支持。正是他们的无私成全,助我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致后来者:保持野蛮生长的勇气
第一,不因一时困顿否定自我,不让焦虑侵蚀初心。
科研之路,宛如跋涉山林,时而峰回路转,时而荆棘满途。低谷、失败、迷惘皆是常态,重要的从来不是此刻的得失,而是持之以恒、永不言弃。导师曾劝诫我:“科研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马拉松。”迷茫时不妨驻足调息,但切莫遗忘最初点燃梦想的那团火焰。
第二,学会与失败和解,别让科研吞噬生活。
疲惫时就该休息,不必因旁人步履不停而自责。科研虽繁重,生活亦须丰盈。我逐渐学会,当实验失利,便去嗦一顿粥底火锅或蒸汽海鲜犒劳自己;论文卡壳,约三五好友看场电影释怀心绪。处理数据累了去打两把游戏,身心舒展,反倒常能柳暗花明。正如古语所言:“劳逸结合,事半功倍”。
第三,唯有热爱,方可抵挡岁月漫长。
科研乃持久之业,唯有热情支撑,方能走远。莫为热门方向趋利逐势,因其或许在你毕业时已成明日黄花。应寻觅那个令你甘愿为之废寝忘食、废纸三千而无怨无悔的课题。因为,唯有热爱,能抵御琐碎和倦怠,亦能于幽暗处,为你点亮前行的灯塔。
科学探索,既是智者之问,亦是勇者之行。愿学弟学妹们在追逐真理的征途上,不忘守护赤子之心,于理性中寄托温情,于孤独里孕育光亮,终能在某个晨曦微露之际,遇见属于自己的辽阔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