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故事

   逐梦南国,问道科研

个人简介:

陈皓鎏,前沿软物质学院2021级本科生,现于美国阿克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链段刚性差异对AB₂多臂星型嵌段共聚物平衡形态的影响,及索烃作为不互溶两相粘合剂的应力–应变行为。本科期间曾获院长奖学金,连续两年入选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班,在出国深造前担任班长。

同学自述:     

在粤十八载,入读华工谱新章

我生于广州,长于广州,南国晨光伴我成长。仿佛冥冥中自有注定,六十年前,我的外公考入华南理工大学造船系。六十年后,我亦迈入华南理工,成为前沿软物质学院的一名本科生。

之所以选择来这里,我想“新工科”“新学院”和新的本科教育模式,这三点是我最为看重的。在这里,程院士每学期都会给我们上一次班会课,这让我们可以跟随世界顶级科学家的视角开拓视野,锚定前行的方向。在这里,每位学生配有学业导师,我也得以早早步入课题组,在优秀的教授们的引领下打下科研的基础。在这里,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让我可以更全面地学习到作为一名研究软物质、研究高分子科学的学生所需要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它不仅仅局限于化学本身,更有别的学校化学系不会学到的哲学知识。

受益于学业导师制,作为大一新生,我就有机会参加了SRP项目,加入王林格教授课题组,探索静电纺丝复合纤维膜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同年在工程导论课程中,我在王宇教授的指导下,研究制备有机与无机的杂化材料,将荧光和磷光现象同时融入材料的柔性发光中。大三时,我主动申请进入程院士的课题组,投身于由单源自组装巨型分子热解生成的双连续相介孔二氧化硅的研究,每日与同组的师兄师姐们讨论、合作,真正踏上系统科研的道路。每一个清晨我都会从广州国际校区出发,赶往五山校区实验室,夜幕降临才归来,兴趣使然并不觉疲惫。

基于学院提供的丰富的国际交流资源,我连续2年参加了学院举行的软物质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年随组参加重庆的PP2024国际研讨会;同年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展样品表征实验。这些宝贵的实践,使我在踏入硕士阶段前,对于科研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和经验。这一切,都得益于学院独特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留学海外,学习科研更攀高

周六日程院士办公室的大门永远为本科生敞开,这才让我有多次机会与程院士单独交流,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和鼓励,也才让我明晰了未来深造的目标,顺利来到了阿克伦大学。

在这里,我加入了现在的导师Dr. Mesfin Tsige的课题组,研究链段刚性差异对于AB2多臂星型嵌段共聚物平衡形态的影响、索烃作为不互溶两相的粘合剂的应力与应变。其中一个课题可以被看作之前在程院士组的课题里模拟部分的延伸,使我对高分子的平衡形态和相行为有了更深的认知和更多的经验。

在高分子科学领域愈发深造,越是感受到对交叉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践的重要性,也才真正理解程院士本科期间与我们一直强调的交叉学科的概念。为此,每当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我都会认真思考对于认知体系的搭建和对于未来的规划,例如尽可能全面地、自发地获取知识,小心求证、严谨思考,消除自己的偏见和错误认知。

回望过往的学习历程,我能感受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维度已悄然拓展,这些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能帮助我更好地学习和更严谨地科研。在求知探索的路上,内心要保持旺盛的探索欲与积极的心态,激励自己在学业科研乃至人生路上,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相信每一次磨炼都是成长的阶梯。

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珍惜学院提供的一切资源,虚心地向学院内优秀的教授们学习请教,积极地亲身投入到科研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更新自己的认知,让新的知识反哺自己的学习科研,找到自己的成长目标,付出一切努力去达到它!


2023©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843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