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
笃行致远,跬步万里
个人简介:
彭奕桢,前沿软物质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目前于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获评2023-2024学年北京大学三等奖学金、优秀科研奖并担任学院团总支组织部部长。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前沿软物质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更名为软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期间高分子化学等9门课程专业第一,获评华南理工大学一等奖学金、前沿软物质学院“学业之星”一等奖学金等4项校、院级奖学金;作为学生团队负责人斩获“互联网+”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与“挑战杯”省赛银奖,完成省级、校级科研项目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获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4个院系直博资格,在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毕业典礼上获时任校长表彰。
校友自述:
应程院士邀稿,我惊喜万分,又深感压力。一方面感念院士对我的殷殷关怀,另一方面担心学识浅薄暂无建树。不过,也正是经这一事,将我的思绪又拉回至在粤就读的点点滴滴。
忆来路,感念师恩
我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前沿软物质学院,是该校区和学院首批招录的本科生。大学四年令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即“交叉学科”“全员导师”“鼓励科研”“国际化教学”,正是学院强调夯实基础的特色教学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育人理念,为我的博士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本科的研究方向偏向于无机化学和生物医学,与以高分子科学为主的科研学习方向区别较大。得益于在学院修习的《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磁学》等课程及长时间的科研项目实践训练,才让我能顺利衔接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
受学院老师的谆谆教诲,深感恩重如山。如果没有老师们在为人、治学方面的言传身教与耐心指导,我很可能无法有今日之成长。学院每一位老师都学识渊博、平和包容,教学上更是精益求精。犹记入学伊始,我因没有很好地适应课程节奏,大一上学期成绩并不理想,当时我的学业导师董学会老师悉心引导,对我的课业和学习状态十分关心。有导师的督促,我大一下学期专业课业大有进步,进入前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王林格、文韬两位老师的科研指导下,我在大二就开展了多个科研课题,在课题设计、文献阅读、材料表征、专利撰写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并以此开启了竞赛之路,先后获得了10余项“互联网+”、“挑战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奖项。这些经历很好地提升了我的学术素养与综合能力,成为我读博至今仍保持高度自信的底气所在。
“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虽已毕业一年有余,程院士的谆谆教诲仿佛仍回荡耳边。先生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大教育家,第一次登门拜访先生时我既激动又紧张,先生与我从学习生活聊到升学规划,再到人生理想、中国与世界、历史和未来,直至五个小时。自那天起,我的思想与视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更加热切求知、锐意进取。四年来共有幸单独拜访先生十余次,这让我的为人处世、治学思想与全球视野等都有很大的提升。毕业离校时,先生殷切嘱托:“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必成大器”。带着这份厚望走入北大后,先生仍经常关心我的生活与学习状况,鼓励我不断进步,令我感动不已。感谢先生一直以来对我的垂爱,我也将肩负先生理念阔步前行。
看当今,追梦前行
我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是侯仰龙教授,研究方向为磁性纳米材料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目前,我博士阶段开展的课题为“免疫磁珠的制备与应用”和“纳米机器人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第一项课题成果近日已以初级产品的形式交付于临床合作者,第二项课题也在结合临床研究稳步推进中。
癌症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许多患者要靠价格高昂、身心痛苦的化疗、放疗等方式来艰难维持生命。对于大部分癌症而言,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而我所研究的癌症早筛材料主要核心技术与产品仍掌握在外企手中价格高昂。我国仍需有效整合政产学研等多方资源来突破该领域技术壁垒,鉴于此我希望自己的科研方向能为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癌症早筛与诊疗做出贡献。
其实,从本科生直接转变为博士生,这种身份的急速转换可谓充满挑战。入学之初,我在课程学习、课题设计上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在平衡生活与科研实验上做了许多探索。幸有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师兄师姐的积极帮助,让我逐渐适应了北大求学的节奏。时至今日,科研之余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担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研代表,参加北京大学2023级研究生新生骨干领航培养计划;担任北京大学学生创新学社生命科技与医疗部副部长,参与“U8世界创新峰会”;组织工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材料学院2024-2025学年联合团校,担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年新年联欢晚会主持人;参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新书展阅厅志愿服务,协调时间丰富人生阅历。
展未来,大鹏展翅
回望历史,在国际局势风云激荡、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年代,无数先辈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带领中华民族打破五千年未有之桎梏、走出五千年未有之深渊,发出了“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时代强音。在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伟大复兴的当下,“赶超世界先进”更是当代青年学子的历史使命。
我所就读的博士项目隶属于中组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深感肩负重任。未来我将深入思考、紧密结合国计民生与社会实际,继续从事有实际意义的科研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希望自己能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对历史和自己都有所交代。同时,寄语师弟师妹们珍惜“在地国际化”的平台,珍惜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常怀感恩、爱护身心,脚踏实地、志存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