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珊教授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发表新型拓扑磁孤子---“磁浮子”的重要研究

1989年,理论预测磁斯格明子可存在于FeGe、MnSi等手性磁体中,并于2010年被实验证实,进而使拓扑磁性成为了磁学和自旋电子学的前沿和热点。磁浮子(bobber,图1a),一类新的拓扑磁孤子,是一种浮在样品表面且受拓扑保护的纳米磁结构,可形象类比于钓鱼用的“浮子”,于2015理论预测同样可存在于手性磁体中,但截至到申请人工作发表(2018年),尚未被实验证实。相比于磁斯格明子,磁浮子可以作为二进制信息单元;同时由于其拥有布洛赫点(图1a),也是研究布洛赫点的磁结构及其动力学的良好载体,故也是继磁斯格明子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然而,相比于磁斯格明子,磁浮子稳定性不高,形核条件未知(理论未给出),极大地限制了实验上的研究。磁斯格明子是以管状结构贯穿于整个样品,且由于样品表面的存在,该管状结构沿着样品厚度方向呈非均匀分布。在某种对称性破缺的作用下,比如倾斜外加磁场,可影响该管状结构的稳定性,以促进“浮”在表面的磁浮子形核。据此,郑风珊教授提出了通过倾斜样品以控制外加磁场的方向进而影响磁斯格明子的稳定性的思路,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全息技术,在FeGe纳米片中,首次实现了磁浮子的形核和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