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友回忆

华南工学院6014班成立前后历史回顾及期盼

发布时间:2018-11-16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浏览次数:836

——1959级校友 李创荣

  一、1958年华南工学院成立数理力学系(即数学、物理、力学)分设数学、物理、力学三个专业。数学专业有17人(住东(六)八三楼1、2、3号房)。班长马培华,毕业后分配到广东云浮一中;李文起,毕业后分配到广东肇庆中学,文革后任肇庆市教育局长至退休;徐国文,毕业后分配肇庆师专(文革后改名广东省西江大学),他在数学系任高数教研室主任至退休,郑咸义等7人,留校任教;另有赵姓 1人分配华师数学系任教;其余六人,我不了解他们去向。

  二、1960年数理力学系改名为工程数学系,该系生源是分别从造船系、建筑系、土木系、机械系等四个系,挑选了28名高数成绩优秀、学校认为有“数学天赋”的28名学生组成(都1959年考上华工的)。

  该系开学典礼时,出席的人有谷超豪、罗明燏院长、朱福熙教务长、冯秉铨副教务长、王康廷、王进儒(58年莫斯科大学留学归国博士生,与谷超豪是同窗。谷超豪在中科院跟随华罗庚工作,他受王康延、王进儒两位老师之邀,代表华老(华罗庚)前来参加我班开班典礼)等校内外领导、专家、学者参加开班典礼。

谷超豪宣读中科院数学所致辞。在致辞中说明该专业是在钱学森和华罗庚两位大家的倡议下,经教育部批准,为配合我国“两弹一星”计划,在北大、复旦、华南工学院各招一个班(每班30人左右),为实现该计划培养、输送人才......等等。同学们开始很受鼓舞,激动不已。

  开班典礼现场出席的一拨子人中,专家、学者和教授的人数比学生人数多出几倍呢。当时还专门请广州市艳芳照相馆高级相师照相留念。

  第一学期就开出了数分、英语、解几、画几、普物、普化、工程力学等7门课。另外,谷超豪和华罗庚两人前来为我们班做了30节课(60年下半年)的数学讲座,讲座所发提纲都是刻腊纸油印机印的。每次课王康廷、王进儒两位教授必到场陪听。

  二年级第二学期(即61年上半年),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一直到62年(即大三了),学校也进入困难时期。学生和老师中不少人都得水肿、肝炎等多种疾病。所以,每天上课都不准超过四节课。老师带着学生上凤凰山(现凤凰新村所在地)开荒种白薯,交饭堂改善伙食。但这一年也宣布“两弹一星”计划先搁一搁,我们这个专业可能会改向。就在这种困境下,先后有华罗庚教授、苏步青教授和卢文教授等给我们组织讲座。其中,华罗庚讲运筹学和最优化计算方法,苏步青教授讲“泛函分析”和“数学模型建构”等当时的前沿学科知识,尤其卢文教授还给我们讲了“模糊数学”、“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这些讲座不仅我们系,还有全校各系一些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也到数学楼旁听。来人最多的就是无线电系的学生,冯秉铨教授也常陪学生一起来听。

  三、三年级(1961-1962)第一学期开学,由于“两弹一星”计划搁置,学校于是把工程数学系改为数学力学系。下设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力学三个专业。我们59年级学生,全编入应用数学专业,而60级和61级新生按三个专业来编班。此时,59级的教学计划也全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出现大幅度下滑。大家经常一起议论毕业后出路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无心向学,对毕业后的出路十分迷茫。已经出现一名学生转学出国,一名女生(黄红英)退学结婚,两名男生留级。此时全班只剩24名学生了。

  四、到四年级(1962-1963学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上学期除专业课外,学校还开出多门力学课。同学可以选修的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这些课程多数由北京和上海一些(“两弹一星”计划科研专家)专家来讲的。讲课内容均用油印讲义,既没布置作业,也不考查。大概有半数同学去听,但当时这些讲座都对全校开讲的,所以当时授课的阶梯教室还是坐得满满的。

  到五年级,59级干脆改为应用数学系了。按后来卢文教授的话说,我的这个班,原来教学计划的课程几乎有一半没开出,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大学五年,59级的应用数学系实属无奈。毕业分配情况如下。毕业后除:阮玉熙分湛江水产学校、黄社镜分广东交通学校、曾繁潜分韩山师专、何有凌分无锡轻工业学院、张文罗分广州业余大学、列佛文分广州无线电四厂、张国辉分番禺市糖厂、杨英才分沈阳某研究所,其余15人分到上海市人民政府报到。其中三人(李创荣、钟尧青、殷广耀)直接由教育局分到普通中学任教。而其他12人则分到军工厂。

  这15人除我以外,其他同学在浦江饭店住着,要求回华工另谋出路。

  由于我家庭条件差,经济上也没钱买票回广州。所以,他们闹了多长时间才去报到,我不得而知。1965年5月,我才查清了他们的去向。

  去军工厂这些同学到工厂后,都在厂办技校当教师。大部分享有部队待遇,但教的基本是初等数学。

  我本人被分配上海黄埔区的格致中学任教。1964年8月至1965年7月,在该校的高中二年级任课。1965年8月开始,参加上海市“四清”工作队,先后在上海郊区的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四个县的“四清”工作队。队员都下乡跟贫下中农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工作、生活,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争取把自己改造成为一位无产阶级知识分子”。

  1966年6月,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7年1月底,“四清”工作队全体队员回原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至1970年,这四、五年基本上无课可上。上课也是形式主义的,整天不是开批斗会,就是写大字报。由于我是以校为家的,所以这几年都被安排送学生上山下乡,先后送学生去吉林安图县、黑龙江爱晖县、云南西双版纳、新疆石河子等地的军垦农场,送走一批又一批,都是市里安排的。

  1970年12月,我31岁了。因夫妻分居,上海又动员知识分子“支边”。我妻子在广西梧州工作,我提出申请到广西梧州工作,很快批准下来,到梧州市第四初级中学任教。

  1977年全国科技大会宣布恢复高考。大学缺老师,华工的卢文教授和李铭槃教授建议学校把我调回华工任教,但广西不放人,于是我便调入广西大学数学系任教。至1984年5月,我又申请调回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任教。

  1995年,外贸和外语两个大学合并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直至2005年退休,共从教41年。其中,1964年至1977年,共13年教中学;1977年至2005年,共28年教大学。

  这当中,跟着国家步伐走。国难则我难,国兴则我兴,无悔无怨,深谙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至今我最怀念的还是华工数学系的一批老教授们。卢文、周履、冯秉铨、王康廷、王进儒、苗文绥、陈达明等老教授都担任过我的辅导老师,为我们上习题课,批改作业的凌志英、杨茂信、金云程、汪国强等当时的年青教师。我至今没有忘记,他们在极度困难的时候一直从严治教,把他们渊博的知识传授给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母校啊!祝您随国家的发展,为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更多优秀的人才,输送更多精英之才。

  在此,请数学学院党委代我问候所有新老教师。努力把数学系办成国家一流学科和一流的数学学院任重道远,目标一定能实现,也一定会实现。


2018年10月27日